开江—梁平海槽东南缘长兴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·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8页 |
| ·碳酸盐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8-12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| ·区域内长兴组层序、沉积相及储层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3页 |
| ·完成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主要成果及认识 | 第14-15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5-30页 |
| ·研究区地理及构造位置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区地层简况 | 第15-27页 |
| ·上二叠统地层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·长兴组顶底界面识别及地层划分 | 第16-19页 |
| ·长兴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19-27页 |
| ·研究区构造沉积背景 | 第27-30页 |
| ·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7-29页 |
| ·研究区晚二叠世沉积背景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研究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分析 | 第30-46页 |
| ·长兴组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| 第30-40页 |
| ·划分依据 | 第30-31页 |
| ·三级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 | 第31-40页 |
| ·长兴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 | 第40-41页 |
| ·长兴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| 第41-46页 |
| 第4章 研究区长兴组沉积相分析 | 第46-74页 |
| ·长兴组沉积相标志 | 第46-53页 |
| ·岩石类型 | 第46-50页 |
| ·古生物类型 | 第50-51页 |
| ·测井响应 | 第51-52页 |
| ·关于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沉积地层互补性响应 | 第52-53页 |
| ·长兴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53-64页 |
| ·沉积相划分方案 | 第53-54页 |
| ·沉积相特征 | 第54-64页 |
| ·长兴组沉积相连井剖面特征 | 第64-70页 |
| ·长兴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| 第70-74页 |
| 第5章 研究区长兴组储层发育特征 | 第74-107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类型及特征 | 第74-83页 |
| ·储层及储集空间类型 | 第74-77页 |
| ·储层物性特征及评价分类 | 第77-79页 |
| ·主要储层类型特征 | 第79-83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分布特征 | 第83-93页 |
| ·单井剖面长兴组储层分布 | 第83-87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分布发育特征及连井对比 | 第87-93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3-101页 |
| ·与三级层序体系域的关系 | 第93-96页 |
| ·与沉积相类型的关系 | 第96-98页 |
| ·与礁滩体的关系 | 第98-99页 |
| ·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| 第99-101页 |
| ·与构造作用的关系 | 第101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分布规律探讨 | 第101-107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地质分布模式特征 | 第101-102页 |
| ·长兴组储层平面分布与评价 | 第102-107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| 致谢 | 第109-11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0-11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