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地基GPS数据的地震电离层异常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1章 概述 | 第9-14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主要内容、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| 第11-14页 |
第2章 地震电离层的耦合机理 | 第14-20页 |
·地震的成因 | 第14-15页 |
·电离层 | 第15-18页 |
·总电子含量(TEC) | 第16-17页 |
·电离层扰动 | 第17-18页 |
·磁赤道异常 | 第18页 |
·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 | 第18-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TEC 解算及电离层模型的建立 | 第20-42页 |
·GPS 观测值的类型和观测方程 | 第20-21页 |
·伪距及其观测方程 | 第20页 |
·载波相位及其观测方程 | 第20-21页 |
·电离层薄壳模型 | 第21页 |
·GPS 信号在电离层中的延迟 | 第21-23页 |
·反演 TEC 的方法及电离层模型的建立 | 第23-31页 |
·双频伪距求解 TEC | 第24-25页 |
·双频载波求解 TEC | 第25页 |
·载波相位平滑伪距 | 第25-29页 |
·穿刺点坐标与观测站 VTEC 的求解 | 第29-30页 |
·硬件延迟的求解和电离层区域模型的建立 | 第30页 |
·TEC 反演方法流程 | 第30-31页 |
·TEC 反演实例分析 | 第31-41页 |
·测站选取 | 第31-32页 |
·载波平滑伪距实例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硬件延迟解算结果 | 第33-35页 |
·单站 TEC 反演 | 第35-39页 |
·建立东亚地区电离层地图 | 第39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VTEC 时间序列的预报模型 | 第42-53页 |
·时间序列的线性模型建立 | 第42-46页 |
·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| 第42-43页 |
·ACF、PACF 的计算和模型的选择 | 第43页 |
·ARMA 模型定义 | 第43-44页 |
·ARMA 的定阶准则 | 第44页 |
·ARMA 的参数估计 | 第44-45页 |
·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| 第45-46页 |
·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处理 | 第46-47页 |
·VTEC 预报实例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平稳化处理 | 第47-48页 |
·ACF 和 PACF 计算 | 第48-49页 |
·模型定阶 | 第49-50页 |
·预报结果 | 第50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震例分析 | 第53-81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53-55页 |
·异常分析方法 | 第53-54页 |
·影响电离层的其他因素 | 第54页 |
·数据准备 | 第54-55页 |
·东日本大地震震例 | 第55-72页 |
·震中与观测站分布 | 第55-56页 |
·频谱分析及 TEC 时间序列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利用时间序列预报模型预测 VTEC | 第60-61页 |
·太阳和地磁水平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f 0 F2 时间序列分析 | 第62-64页 |
·全球电离层异常图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震后三小时电离层扰动异常分析 | 第66-72页 |
·震例小结 | 第72页 |
·芦山地震震例 | 第72-81页 |
·震中与观测站分布 | 第72页 |
·TEC 时间序列分析 | 第72-74页 |
·太阳和地磁水平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全球电离层异常图分析 | 第75-79页 |
·震例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6章 地震电离层异常的统计研究 | 第81-88页 |
·震例资料 | 第81-82页 |
·统计分析结果 | 第82-88页 |
·地震电离层变化分析 | 第82-84页 |
·电离层异常分布天数分析 | 第84-88页 |
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·工作总结 | 第88-89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89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6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