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盐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8页 |
| ·盐胁迫对线粒体的影响 | 第8-9页 |
| ·线粒体的耐盐机制 | 第9-12页 |
| ·线粒体ROS的防御机制 | 第9-10页 |
| ·线粒体ROS的清除机制 | 第10-12页 |
| ·蛋白质双向电泳及质谱技术 | 第12-13页 |
| ·刺槐的研究进展 | 第13页 |
| ·刺槐简介 | 第13页 |
| ·刺槐的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2 实验方法 | 第14-20页 |
| ·刺槐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| 第14页 |
| ·H_2O_2、MDA含量测定 | 第14页 |
| ·H_2O_2含量测定 | 第14页 |
| ·MDA含量测定 | 第14页 |
| ·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14-16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 | 第14-15页 |
| ·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(APX) | 第15页 |
| ·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(MDHAR) | 第15页 |
| ·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(DHAR) | 第15页 |
| ·细胞色素氧化酶(COX) | 第15页 |
| ·谷胱甘肽还原酶(GR) | 第15-16页 |
| ·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| 第16页 |
| ·抗坏血酸含量测定(ASC/DHA) | 第16页 |
| ·谷胱甘肽含量测定(GSH/GSSG) | 第16页 |
| ·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活性和过剩电子产生速率的测定 | 第16页 |
| ·盐胁迫下刺槐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·线粒体蛋白的提取 | 第16-17页 |
| ·蛋白质定量 | 第17页 |
| ·双向电泳分析 | 第17-20页 |
| 3 结果分析 | 第20-33页 |
| ·生理指标测定 | 第20-24页 |
| ·线粒体H_2O_2、MDA含量变化 | 第20页 |
| ·刺槐叶片解剖结构观察 | 第20-21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和细胞色素氧化酶(COX)活性变化 | 第21-22页 |
| ·抗坏血酸—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变化 | 第22-23页 |
| ·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途径活性变化 | 第23-24页 |
| ·刺槐线粒体蛋白提取 | 第24页 |
| ·刺槐线粒体蛋白组学分析 | 第24-33页 |
| ·二倍体线粒体蛋白质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四倍体线粒体蛋白质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二倍体与四倍体线粒体公共点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·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以及功能分类 | 第28-33页 |
| 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| ·盐胁迫对两种刺槐叶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33页 |
| ·盐胁迫对线粒体中活性氧的积累和清除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盐胁迫对线粒体细胞色素途径与交替途径活性的影响 | 第34页 |
| ·盐胁迫对线粒体蛋白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结论 | 第37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