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19页 |
·截孢帚枝霉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·截孢帚枝霉的分类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·截孢帚枝霉致病性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·水稻上两种帚枝霉的形态比较 | 第14-15页 |
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概述 | 第15-16页 |
·真菌遗传转化方法 | 第15页 |
·农杆菌介导丝状真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·根癌农杆菌生物学特性 | 第15-16页 |
·根癌农杆菌的转化机理 | 第16页 |
·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的特点 | 第16页 |
·防治技术 | 第16-17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水稻茎节腐烂病的病原鉴定 | 第19-2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材料 | 第19页 |
·方法 | 第19-21页 |
·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| 第19页 |
·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| 第19页 |
·活体接种试验 | 第19-20页 |
·病原菌DNA的提取 | 第20页 |
·RDNA-ITS的PCR扩增 | 第20-21页 |
·琼脂糖凝胶的制作 | 第21页 |
·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 | 第21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5页 |
·症状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分离菌株的菌落及形态特征 | 第22-24页 |
·致病性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RDNA-ITS序列分析 | 第25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水稻上两种帚枝霉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| 第27-3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材料 | 第27页 |
·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 | 第27页 |
·菌株形状观察比较 | 第27页 |
·不同温度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27页 |
·不同光照条件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| 第28页 |
·不同碳、氮源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6页 |
·稻帚枝霉与截孢帚枝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·分生孢子形态观察比较 | 第29-31页 |
·不同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| 第32-33页 |
·不同碳、氮源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水稻上两种帚枝霉的分类地位研究 | 第37-4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材料 | 第37页 |
·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37页 |
·PCR扩增 | 第37-38页 |
·制作琼脂糖凝胶 | 第38页 |
·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| 第3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引物的BLAST检索 | 第38页 |
·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38-39页 |
·叶鞘腐败病特异性引物的检测 | 第39页 |
·系统发育树的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截孢帚枝霉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体系的建立 | 第43-49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3-45页 |
·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菌株和载体 | 第43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3-44页 |
·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潮霉素抑制截孢帚枝霉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| 第44页 |
·头孢霉素抑制根癌农杆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 | 第44页 |
·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44页 |
·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| 第44-45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截孢帚枝霉转化 | 第45页 |
·转化子稳定性培养 | 第45页 |
·转化子荧光观察及标记检测几荧光检测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潮霉素抑制截孢帚枝霉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结果 | 第45页 |
·头孢霉素抑制根癌农杆菌生长的最佳浓度筛选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转化子的有丝分裂稳定性分析 | 第46页 |
·转化子中T-DNA插入的PCR检测 | 第46页 |
·转化子的荧光观察 | 第46-4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47-49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 | 第49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9页 |
附录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