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研究生导师和课题指导小组成员介绍 | 第1-9页 |
| 摘要 | 第9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| 主要符号表 | 第13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案 | 第16-20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6页 |
| ·仪器与材料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章 实验结果 | 第20-28页 |
| ·两组实验者临床资料比较 | 第20-21页 |
| ·药物安全性比较 | 第21-22页 |
| ·治疗前后血脂、hsCRP、LAD 变化比较 | 第22-23页 |
| ·起搏器程控仪记录数据比较 | 第23-24页 |
| ·治疗效果比较 | 第24-25页 |
| ·卒中并发症比较 | 第25页 |
| ·AF 持续时间、hsCRP 预测卒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(ROS 曲线) | 第25-26页 |
| ·起搏器程控仪程控数据与 hsCRP 相关性研究 | 第26-28页 |
| 第四章 讨论 | 第28-41页 |
| 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、阵发性心房颤动、脑卒中 | 第29-30页 |
| ·PAF 的流行病学 | 第30页 |
| ·PAF 的病因及诱因 | 第30页 |
| ·PAF 的药物治疗方案 | 第30-32页 |
| ·PAF 的发生与炎症相关的机制研究 | 第32-33页 |
| ·PAF 与氧化应激 | 第33-34页 |
| ·PAF 的上游治疗 | 第34-38页 |
| ·他汀类药物降低脑卒中风险的机制研究 | 第38-39页 |
| ·影响 DDD 术后 AF 发生的因素 | 第39-40页 |
| ·创新性及研究限制 | 第40-41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2-47页 |
| 综述 | 第47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