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引言 | 第8-15页 |
| ·选题背景及目的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| ·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| ·概念界说 | 第9页 |
| ·中国历史上的新疆治理 | 第9-10页 |
| ·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方法、重难点、田野点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结构 | 第13-15页 |
| 2 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的实践 | 第15-27页 |
| ·额敏县政府对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的认识和实施决策 | 第15-17页 |
| ·“兴边富民行动”在额敏的落实 | 第15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项目的推出 | 第15-17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经费来源及经费运用管理 | 第17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实施理念 | 第17-18页 |
| ·额敏县乡镇、村“兴边富民行动”项目具体案例 | 第18-25页 |
| ·案例一:额敏县郊区乡清泉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 | 第18-19页 |
| ·案例二:额敏县额敏镇桥南村防渗渠建设 | 第19-20页 |
| ·案例三:额敏县孟布拉克夏牧道建设 | 第20-21页 |
| ·案例四:额敏县额玛勒郭楞蒙古民族乡农田改造项目 | 第21-22页 |
| ·案例五:额敏县“飞鹅”养殖基地建设 | 第22-23页 |
| ·案例六:额敏县青少年宫的建成 | 第23-24页 |
| ·案例七:额敏县喀拉也木勒乡两村异地扶贫搬迁、抗震安居 | 第24-25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本地居民的参与 | 第25-27页 |
| 3 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的实践评价 | 第27-33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的成效 | 第27-30页 |
| ·改善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27页 |
| ·改善各族居民的民生问题、一定程度上使农牧民创收 | 第27-28页 |
| ·优化经济结构 | 第28-29页 |
| ·发展教育事业,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| 第29页 |
| ·加强民族团结、维护社会稳定 | 第29-30页 |
| ·额敏县“兴边富民行动”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
| ·本地经济社会整体受益率不足 | 第30-31页 |
| ·生态文明程度较低,文化保护不被重视 | 第31-32页 |
| ·人才匮乏,高素质劳动力奇缺 | 第32页 |
| ·缺乏制度保障 | 第32-33页 |
| 4 多民族地区社会发展若干思考 | 第33-42页 |
| ·多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参与者、受益者——居民 | 第35页 |
| ·文化生态的内生发展 | 第35-37页 |
| ·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| 第35-36页 |
| ·文化生态的内生发展——文化制衡 | 第36-37页 |
| ·多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——劳动力的内生发展 | 第37-39页 |
| ·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| 第37-38页 |
| ·劳动力的选择 | 第38-39页 |
| ·制度的保障 | 第39-42页 |
| ·制度的重要性 | 第39-40页 |
| ·制度的确立 | 第40-41页 |
| ·制度的内容 | 第41-42页 |
| 5 结语 | 第42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7-48页 |
| 后记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