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27页 |
·选题依据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6-22页 |
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思路和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7-41页 |
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27-36页 |
·区域地质发展简史 | 第27-31页 |
·周边主要活动断裂带 | 第31-36页 |
·区域地层分布 | 第36-38页 |
·南汀河断裂带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| 第38-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滇西南地区分形参数与构造活动关系 | 第41-59页 |
·地貌的分形参数获取方法 | 第43-47页 |
·影响参数的其他因素定性处理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影响参数的其他因素定量处理方法 | 第48-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基于高分辨率 DEM 的水系特征与构造活动关系 | 第59-81页 |
·DEM 数据 | 第59-63页 |
·数字高程模型概况 | 第59-60页 |
·ALOS 数据及其 DEM 生成 | 第60-63页 |
·原理及方法 | 第63-72页 |
·水系流域偏转角的提取及据此推测断层运动模式的原理 | 第63-65页 |
·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及坡度-面积关系 | 第65-70页 |
·面积高度积分值 Hi 及积分曲线 | 第70-72页 |
·结果 | 第72-76页 |
·水系偏转角 | 第72-74页 |
·陡峭指数 | 第74-75页 |
·面积高度积分 | 第75-76页 |
·讨论 | 第76-80页 |
·构造地貌参数分布与断层分段 | 第76-78页 |
·构造地貌参数分布与断层活动性 | 第78-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5章 断裂带的构造地貌与几何学研究 | 第81-109页 |
·断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 | 第81-83页 |
·断层活动性野外调查 | 第83-107页 |
·断裂带 A 次级段 | 第83-93页 |
·断裂带 B 次级段 | 第93-99页 |
·断裂带 C 次级段 | 第99-100页 |
·断裂带 D 次级段 | 第100-103页 |
·断裂带 E 次级段 | 第103-104页 |
·断裂带 F 次级段 | 第104-10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7-109页 |
第6章 相关问题讨论 | 第109-125页 |
·南汀河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| 第109-112页 |
·构造地貌参数在断层分段和活动性中作用的讨论 | 第112-115页 |
·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讨论 | 第115-12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3-125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5-129页 |
·主要认识和结论 | 第125-126页 |
·主要进展 | 第126-127页 |
·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6页 |
致谢 | 第136-13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8-13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| 第139-140页 |
在读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| 第1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