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当代建筑创作本土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1页 |
| 目录 | 第11-14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4-22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| 第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 | 第15页 |
| ·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诠释 | 第15-18页 |
| ·本土的定义 | 第15-16页 |
| ·建筑本土化的定义 | 第16-18页 |
| ·相关资料 | 第18-20页 |
| ·图书 | 第18-19页 |
| ·期刊 | 第19-20页 |
| ·论文 | 第20页 |
| ·论文框架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台湾建筑师 | 第22-51页 |
| ·台湾建筑师的形成 | 第22-27页 |
| ·建筑师的角色 | 第22-23页 |
| ·建筑师的教育 | 第23-25页 |
| ·建筑师的认证 | 第25-27页 |
| ·台湾建筑师的时代价值 | 第27-37页 |
| ·素人建筑家 | 第27-34页 |
| ·人文主义建筑师 | 第34-35页 |
| ·“本土”建筑师 | 第35-37页 |
| ·台湾建筑师的设计取向 | 第37-49页 |
| ·探索中国建筑元素符号 | 第37-41页 |
| ·“求同存异”建筑多样化 | 第41-46页 |
| ·回归台湾本土建筑创作 | 第46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| 第3章 台湾建筑本土化的实例及分析 | 第51-66页 |
| ·公民参与社区总体营造 | 第51-55页 |
| ·谢英俊南投邵族家屋 | 第51-52页 |
| ·夏铸九台北县新店阿美族溪洲部落 | 第52-54页 |
| ·黄瑞茂淡水古迹保护 | 第54-55页 |
| ·地方建筑突出区域特色 | 第55-57页 |
| ·姚仁喜兰阳博物馆 | 第55-56页 |
| ·黄声远西堤社福馆 | 第56页 |
| ·原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---宜兰厝 | 第56-57页 |
| ·绿建筑带来节能环保空间 | 第57-61页 |
| ·台北市立北投图书馆 | 第57-58页 |
| ·花博新生三馆 | 第58-60页 |
| ·台湾成功大学绿色魔法学校 | 第60-61页 |
| ·重建建筑赋予新生命力 | 第61-65页 |
| ·姜乐静潭南国小 | 第61-62页 |
| ·邱文杰九二一地震教育园区 | 第62-63页 |
| ·郭英钊台达电那玛夏民权 | 第63-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第4章 从台湾建筑本土化的创作中得到的启示 | 第66-80页 |
| ·台湾“本土”建筑的定义重新诠释 | 第66-71页 |
| ·“人性化设计”是建筑创作的的主题 | 第66-69页 |
| ·“社区运动”开拓建筑领域 | 第69-70页 |
| ·时代、环境与建筑设计的互动 | 第70-71页 |
| ·“因地制宜”的建筑创作 | 第71-77页 |
| ·建筑设计与地形地貌相结合 | 第71-75页 |
| ·材料与技术的应用 | 第75-77页 |
| ·建筑文化传承 | 第77-79页 |
| ·“百家争鸣”的建筑理论 | 第77-78页 |
| ·“本土化”创作的未来 | 第78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结论 | 第80-82页 |
| 附录一 对台湾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列表 | 第82-83页 |
| 附录二 台湾建筑师作品获奖时间列表 | 第83-88页 |
| 附录三 建筑学者与建筑师之间的访谈录 | 第88-9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8-100页 |
| 致谢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