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8-9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9页 |
·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课题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| 第9-11页 |
·课题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课题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2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及特点 | 第12-22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生 | 第12-15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的出现和迅速普及 | 第13-15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程 | 第15-18页 |
·萌芽阶段(1956—1958 年春) | 第15页 |
·建立阶段(1958.7——1958.11) | 第15-16页 |
·调整阶段(1958.11—1962.9) | 第16-17页 |
·稳定阶段(1962.9—1978.12) | 第17-18页 |
·解体阶段(1978.12—1984 年底) | 第18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| 第18-22页 |
·“一大二公”“政社合一”与“三级管理” | 第18-20页 |
·自我封闭,自给和农民缺乏生产经营权 | 第20页 |
·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| 第20-21页 |
·组织军事化、行动战斗化、生活集体化 | 第21-22页 |
3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因 | 第22-32页 |
·忽视客观经济规律,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,急于求成 | 第22-23页 |
·理论失误和政策失误 | 第23-24页 |
·苏联的影响 | 第24-29页 |
·中苏关系瓦解,两国之间进行了非理性竞争 | 第24-25页 |
·寻求比苏联更快的发展 | 第25-27页 |
·对苏联集体农庄的效仿 | 第27-29页 |
·毛泽东个人的原因 | 第29-31页 |
·对毛泽东的崇拜 | 第29-31页 |
·毛泽东的赶超思想 | 第31页 |
·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 | 第31-32页 |
4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| 第32-39页 |
·消极影响 | 第32-37页 |
·绝对平均主义,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| 第32页 |
·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,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 | 第32-34页 |
·“共产风”蔓延 | 第34-35页 |
·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 | 第35-36页 |
·使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由 | 第36-37页 |
·积极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人民公社化运动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| 第37-38页 |
·人民公社会运动为农业基本建设提供了可能 | 第38-39页 |
·人民公社是实现“工占农利”的重要保障 | 第39页 |
5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和对现实的启示 | 第39-46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 | 第39-42页 |
·尊重客观经济规律,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| 第39-40页 |
·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国情,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 | 第40-41页 |
·要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,践行群众路线,密切党群关系 | 第41-42页 |
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现实的启示 | 第42-46页 |
·对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启示 | 第42-43页 |
·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| 第43-44页 |
·对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| 第44-46页 |
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