页岩气藏清水压裂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| ·清水压裂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裂隙流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表面形态表征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| ·总结 | 第15-1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·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7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| 第2章 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 | 第18-38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18-28页 |
| ·关于立方定律的讨论 | 第18-20页 |
| ·引入立方定律 | 第20-21页 |
| ·引入非达西项 | 第21-22页 |
| ·引入滑脱效应 | 第22-24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的求解 | 第24-28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中的特征参数F数、e数 | 第28-30页 |
| ·表征流态F数(Forchheimer数) | 第28-30页 |
| ·表征非达西效应e数 | 第30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测试数据分析系统 | 第30-38页 |
| ·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| 第30-31页 |
| ·程序功能模块化设计 | 第31-35页 |
| ·程序的界面设计及使用流程 | 第35-38页 |
| 第3章 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| 第38-57页 |
| ·实验岩样的来源 | 第38-39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实验装置 | 第39-41页 |
| ·岩心制样装置 | 第39-40页 |
| ·导流能力测试装置 | 第40-41页 |
| ·三维激光扫描装置 | 第41页 |
| ·实验参数的确定 | 第41-46页 |
| ·裂缝滑移量的确定 | 第41-44页 |
| ·闭合压力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| ·测试流体及流量确定 | 第45页 |
| ·稳压时间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测试流程 | 第46-57页 |
| ·实验岩样的制备 | 第46-49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测试 | 第49-52页 |
| ·岩石表面三维形貌的测量 | 第52-53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双壁面数字化成像及量化表征 | 第53-57页 |
| 第4章 页岩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7-74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气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适用性讨论 | 第57-59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9-70页 |
| ·闭合应力对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·岩石表面粗糙程度对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| ·岩石力学参数对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| 第62-67页 |
| ·矿物组分对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| ·时间对自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特征参数分析 | 第70-72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中滑脱因子b | 第70-71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中的非达西系数β | 第71页 |
| ·自支撑裂缝中e数及F数 | 第71-72页 |
| ·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4-76页 |
| ·结论 | 第74-75页 |
| ·建议 | 第75-76页 |
| 致谢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