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藏交通廊道GIS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初探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可视化及三维模型 | 第15页 |
| ·灾害管理 | 第15-16页 |
| ·地学分析 | 第16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| ·本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GIS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| 第18-28页 |
| ·GIS数据库 | 第18-20页 |
| ·数据库简介 | 第18页 |
| ·Geodatabase | 第18-20页 |
| ·数据分析和数据库设计 | 第20-23页 |
| ·数据资料 | 第20页 |
| ·系统数据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·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及工具 | 第23-26页 |
| ·开发平台及工具的选择 | 第23-25页 |
| ·基于ArcObject的二次开发简介 | 第25-26页 |
| ·操作界面 | 第26-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川藏公路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| 第28-43页 |
| ·工程概述 | 第28-29页 |
| ·系统结构设计 | 第29-30页 |
| ·道路基本信息模块 | 第29-30页 |
| ·地质与地形变化信息模块 | 第30页 |
| ·山地灾害信息模块 | 第30页 |
| ·系统模型建立 | 第30-41页 |
| ·道路基本信息模块模型 | 第30-34页 |
| ·地质与地形变化模块模型 | 第34-36页 |
| ·山地灾害信息模块模型 | 第36-39页 |
| ·飞行模块 | 第39-41页 |
| ·系统界面设计 | 第41-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四章 系统在拟建川藏线方案比选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3-77页 |
| ·工程概述 | 第43页 |
| ·ARCGIS技术在线路方案的应用 | 第43-46页 |
| ·Arcgis的分析功能 | 第44-45页 |
| ·DEM简介 | 第45-46页 |
| ·ARCGIS线路分析 | 第46-51页 |
| ·剖面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·川藏公路沿线冻土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地形因子 | 第51-62页 |
| ·坡度分布 | 第51-57页 |
| ·起伏度分布 | 第57-60页 |
| ·地表切割深度 | 第60-62页 |
| ·河谷分析 | 第62-73页 |
| ·跨雅砻江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跨金沙江分析 | 第65-67页 |
| ·跨澜沧江分析 | 第67-70页 |
| ·主要桥位分析 | 第70-73页 |
| ·地震带在线路的分布 | 第73-74页 |
| ·南北线对比分析 | 第74-7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五章 川藏公路地质灾害GIS信息系统 | 第77-85页 |
| ·系统使用说明 | 第77-78页 |
| ·地图处理和显示 | 第78-79页 |
| ·制作专题图 | 第79-82页 |
| ·编辑准备 | 第79页 |
| ·底图数据采集 | 第79-80页 |
| ·专题图的编辑 | 第80-81页 |
| ·地图出图 | 第81-82页 |
| ·系统应用 | 第82-8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7页 |
| ·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85页 |
| ·论文存在的不足 | 第85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