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--脱硫与固硫论文

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试验和机理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21页
 1.1 我国的SO_2污染现状及危害第9-11页
 1.2 脱硫技术概述第11-14页
  1.2.1 燃烧前脱硫技术第11-12页
  1.2.2 燃烧中脱硫技术第12-13页
  1.2.3 燃烧后脱硫(烟气脱硫)第13-14页
 1.3 烟气脱硫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第14-18页
  1.3.1 世界主要国家烟气脱硫技术概况第14-16页
  1.3.2 我国烟气脱硫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第16-18页
 1.4 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8-19页
 参考文献第19-21页
第二章 半干法烟气脱硫研究综述第21-37页
 2.1 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第21-26页
  2.1.1 基本原理第21-22页
  2.1.2 脱硫系统及其类型第22-25页
  2.1.3 喷雾干燥烟气脱硫遇到的问题第25-26页
 2.2 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第26-31页
 2.3 烟气悬浮GSA烟气脱硫工艺第31-33页
 2.4 NID烟气脱硫工艺第33-34页
 参考文献第34-37页
第三章 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方法第37-44页
 3.1 引言第37页
 3.2 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脱硫试验系统第37-42页
  3.2.1 模拟烟气发生系统第39页
  3.2.2 脱硫塔主体第39-40页
  3.2.3 除尘和回料系统第40页
  3.2.4 雾化增湿系统第40-41页
  3.2.5 测量系统第41-42页
 3.3 试验研究步骤第42-43页
 参考文献第43-44页
第四章 运行参数对烟气脱硫性能的影响第44-55页
 4.1 SO_2的吸收原理和过程第44-45页
 4.2 脱硫剂特性分析第45-46页
 4.3 试验结果分析第46-53页
  4.3.1 参比工况和试验条件第46页
  4.3.2 Ca/S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46-47页
  4.3.3 趋近绝热饱和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47-48页
  4.3.4 入口SO_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48页
  4.3.5 烟气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4.3.6 入口烟气温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4.3.7 循环倍率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50页
  4.3.8 增湿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4.3.8.1 增湿水位置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4.3.8.2 不同趋近绝热饱和温度下增湿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4.3.9 脱硫塔轴向中心温度分布第52-53页
  4.3.10 脱硫塔的阻力第53页
 4.4 本章小结第53-55页
第五章 添加剂对烟气脱硫性能的影响第55-66页
 5.1 添加剂的研究现状第55-58页
 5.2 研究内容第58-59页
 5.3 试验结果分析第59-63页
  5.3.1 吸湿性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5.3.2 氧化性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5.3.3 蔗糖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63页
  5.3.4 有机酸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第63页
 5.4 本章小结第63-64页
 参考文献第64-66页
第六章 循环悬浮式烟气脱硫工艺的理论模型和计算第66-83页
 6.1 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的理论基础第66-71页
  6.1.1 干燥吸收过程第66-67页
  6.1.2 双膜理论第67-71页
 6.2 半干法烟气脱硫模型的研究状况第71-72页
 6.3 模型的建立第72-78页
  6.3.1 模型的基本假设第72页
  6.3.2 石灰浆液参数的计算第72-73页
  6.3.3 SO_2吸收过程的控制方程第73页
  6.3.4 基于双膜理论的SO_2吸收速率方程第73-74页
  6.3.5 扩散系数和亨利常数的确定第74-75页
  6.3.6 恒速期水分蒸发方程第75页
  6.3.7 基于能量守恒原理的传热方程第75-76页
  6.3.8 模型的计算第76-78页
 6.4 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其校核第78-80页
  6.4.1 参照工况下的计算结果第78-79页
  6.4.2 入口参数的变化对恒速期脱硫效率的影响第79-80页
 6.5 模型的修正第80-82页
 6.6 本章小结第82页
 参考文献第82-83页
第七章 全文总结第83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生活垃圾典型组分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研究
下一篇: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