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劳务品牌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4页 |
| 1 绪论 | 第14-3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| 第17-27页 |
| ·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 | 第17-22页 |
| ·国内外劳务品牌相关研究 | 第22-26页 |
| ·研究评述 | 第26-27页 |
| ·相关概念及辨析 | 第27-29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概念界定 | 第27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内涵解析 | 第27-28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特征辨析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29-3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1-32页 |
| ·可能的创新点 | 第32-33页 |
| 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劳务品牌的发展状况 | 第33-59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 | 第33-38页 |
| ·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| 第33-35页 |
| ·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| 第35-38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 | 第38-47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| 第38-45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| 第45-47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| 第47-58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起源 | 第47-48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发展状况 | 第48-57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总体问题 | 第57-5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3 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化解 | 第59-79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需分析 | 第59-66页 |
| ·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供需分析 | 第59-62页 |
| ·基于新古典主义方法的供需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需矛盾 | 第66-76页 |
| ·供给与需求角度的考虑 | 第66-67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需矛盾 | 第67-68页 |
| ·需求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| 第68-76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| ·供给视角下区域劳务品牌的影响 | 第77页 |
| ·需求视角下区域劳务品牌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| 4 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 | 第79-111页 |
| ·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79-85页 |
| ·基于劳动力异质性与技术进步的刘易斯模型修正 | 第79-82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刘易斯模型均衡的影响 | 第82-84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机理 | 第84-85页 |
| ·基于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85-94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| 第85-89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收益 | 第89-90页 |
| ·基于成本收益理论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90-94页 |
| ·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94-110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前提 | 第94-95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| 第95-96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引入劳动力转移的均衡模型 | 第96-100页 |
| ·模型均衡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| ·数值模拟分析 | 第102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| 5 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果 | 第111-126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影响 | 第111-116页 |
| ·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模型均衡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| ·引入H-T模型失业因素的模型均衡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| ·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值的确定 | 第114-115页 |
| ·转移成本对劳动力转移指标值的影响 | 第115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变化 | 第116-122页 |
| ·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 | 第116-118页 |
| ·刘易斯拐点与转移成本 | 第118-119页 |
| ·工资上涨与转移成本 | 第119-122页 |
| 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| ·宏观层面——产权弱化 | 第122-123页 |
| ·中观层面——组织缺失 | 第123-124页 |
| ·微观层面——信息不对称 | 第124-1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| 6 区域劳务品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 | 第126-163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的切入 | 第126-127页 |
| ·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区域劳务品牌构建与组织化运行 | 第127-144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构建与运行模型分析 | 第127-131页 |
| ·政府介入的重复博弈模型分析 | 第131-134页 |
| ·典型案例的政府职能分析 | 第134-142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政府职能定位与服务体系 | 第142-144页 |
| ·微观层面的区域劳务品牌功能模型与甄别机制 | 第144-162页 |
| ·劳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| 第144-149页 |
| ·信息不对称的品牌信号选择 | 第149-154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功能模型 | 第154-160页 |
| ·区域劳务品牌的甄别机制 | 第160-1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2-163页 |
| 7 区域劳务品牌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| 第163-166页 |
| ·转变政府职能,构建统一劳动力市场 | 第163页 |
| ·深化制度改革,健全劳动力社会保障 | 第163-164页 |
| ·发展城镇经济,优化劳动力就业环境 | 第164页 |
| ·改革土地制度,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| 第164-16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| 结论 | 第166-1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68-18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80-181页 |
| 致谢 | 第181-1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