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·保险粉生产工业概况 | 第11-12页 |
·保险粉生产工业发展现状 | 第11页 |
·保险粉生产工艺简介 | 第11-12页 |
·保险粉废水的污染问题 | 第12-13页 |
·保险粉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| 第12-13页 |
·保险粉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3页 |
·保险粉废水的处理方法概述 | 第13-18页 |
·Fenton 氧化法 | 第14页 |
·光催化氧化-生化法 | 第14-15页 |
·超声波-曝气氧化法 | 第15-16页 |
·臭氧类氧化法 | 第16页 |
·絮凝沉淀-化学氧化法 | 第16-17页 |
·次氯酸钠催化氧化法 | 第17-18页 |
·SBR 工艺的提出 | 第18-19页 |
·SBR 工艺简介 | 第18页 |
·SBR 工艺降解有机物原理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SBR 去除保险粉废水 COD 工艺的启动 | 第21-32页 |
·概述 | 第21页 |
·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21-23页 |
·实验用水 | 第23-2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4页 |
·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| 第24-29页 |
·活性污泥的驯化结果 | 第25-26页 |
·启动期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相 | 第26-27页 |
·SBR 系统启动期内污泥沉降比 SV_5、SV_(30) | 第27页 |
·SBR 系统启动期内上清液吸光度 A_(550) | 第27-29页 |
·启动期活性污泥特性初步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反应器内污泥浓度(MLSS)的变化情况 | 第29页 |
·反应器内污泥体积指数(SVI)的变化情况 | 第29-30页 |
·微生物镜检图像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SBR 工艺处理保险粉废水的特性研究 | 第32-42页 |
·概述 | 第32页 |
·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32-34页 |
·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32-34页 |
·实验用水 | 第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页 |
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0页 |
·温度(T)对工艺运行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溶解氧(DO)对工艺运行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污泥龄(SRT)对工艺运行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曝气反应时间(At)对工艺运行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污泥浓度(MLSS)对工艺运行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高负荷对 SBR 系统的冲击 | 第39-40页 |
·SBR 法对保险粉废水的连续运行处理 | 第40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4章 优势微生物的筛选与降解条件的优化 | 第42-54页 |
·概述 | 第42页 |
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5页 |
·优势微生物的筛选 | 第45-48页 |
·微生物的活化与富集 | 第45-46页 |
·优势微生物的筛选 | 第46页 |
·优势微生物的鉴别 | 第46-48页 |
·优势微生物降解条件的优化 | 第48-53页 |
·氮源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·碳氮比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摇床速率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温度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pH 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发酵时间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2页 |
·接种量对 COD 降解效果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5章 SBR 工艺去除 COD 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| 第54-58页 |
·概述 | 第54页 |
·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7页 |
·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| 第54页 |
·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8-60页 |
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·建议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