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株高耐污螺旋藻的生物特性研究和沼液培养探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| ·螺旋藻的生物学特性及价值 | 第10-13页 |
| ·螺旋藻的发现及早期研究应用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·螺旋藻的特点 | 第11页 |
| ·螺旋藻的营养成分 | 第11-12页 |
| ·螺旋藻的经济价值 | 第12-13页 |
| ·螺旋藻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3-17页 |
| ·光照的影响 | 第13页 |
| ·温度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pH 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·盐度的影响 | 第14页 |
| ·碳源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| ·氮源的影响 | 第15页 |
| ·磷源的影响 | 第15页 |
| ·培养液中离子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| ·其他影响螺旋藻生长的因素 | 第16页 |
| ·螺旋藻的异养生长 | 第16-17页 |
| ·废水培养螺旋藻 | 第17-21页 |
| ·沼液的水质特性及常用处理方法 | 第17-19页 |
| ·废水培养螺旋藻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| ·藻类对金属离子的富集 | 第20-21页 |
| ·螺旋藻的大规模养殖 | 第21-22页 |
| ·虫害及其防治 | 第21页 |
| ·采收干燥技术概述 | 第21-22页 |
| ·螺旋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2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、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| 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9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4-25页 |
| ·藻种来源 | 第24页 |
| ·沼液来源 | 第24页 |
| ·Zarrouk 培养基成分 | 第24-25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装置 | 第25-26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摇瓶试验方法 | 第26页 |
| ·室内跑道池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室外中试养殖方法 | 第27页 |
| ·测试指标及方法 | 第27-29页 |
| 第3章 本地藻种 M 生理特性的研究 | 第29-48页 |
| ·Zarrouk 培养基的优化 | 第29-33页 |
| ·不同小苏打添加量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不同氮磷比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不同 K2HPO4添加量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不同初始 pH 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螺旋藻的抗逆性研究 | 第33-38页 |
| ·不同亚硝酸盐浓度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不同藻种对氨氮的耐受情况对比 | 第34-37页 |
| ·促生长剂萘乙酸(NAA)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藻种性状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| ·不同生长周期的藻种沼液培养对比 | 第38-40页 |
| ·螺旋藻的继代培养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·螺旋藻的沼液摇瓶培养研究 | 第41-46页 |
| ·不同的沼液色度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的接种浓度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稀释倍数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螺旋藻半连续培养实验 | 第44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4章 室内跑道池培养研究 | 第48-56页 |
| ·实验一:沼液半连续培养钝顶螺旋藻 | 第48-51页 |
| ·螺旋藻的生长 | 第48-50页 |
| ·藻粉质量 | 第50-51页 |
| ·氮磷元素的去除及转化效率 | 第51页 |
| ·实验二:沼液/Zarrouk 半连续培养对比 | 第51-54页 |
| ·螺旋藻的生长 | 第51-52页 |
| ·螺旋藻粉的质量 | 第52-54页 |
| ·螺旋藻的藻丝性状 | 第5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| 第5章 室外中试养殖研究 | 第56-61页 |
| ·螺旋藻的生长过程曲线及产率计算 | 第56-57页 |
| ·沼液中的氮磷去除率及其向藻体细胞转化情况 | 第57-58页 |
| ·螺旋藻生长缓慢原因分析 | 第58-59页 |
| ·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控制方法 | 第59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| 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展望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