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6页 |
| 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2页 |
| ·土壤-景观模型 | 第16-23页 |
| ·Jenny土壤成土因素模型 | 第16-18页 |
| ·CLORPT模型 | 第18-23页 |
| ·模拟退火算法与土壤样点布局优化 | 第23-27页 |
| ·模拟退火算法 | 第23-25页 |
| ·土壤样点布局优化 | 第25-27页 |
| ·地形分割(分类) | 第27-29页 |
| ·地形分割(分类)的定义 | 第27页 |
| ·地形分割(分类)的种类 | 第27-29页 |
| ·地形分割(分类)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9页 |
| ·土壤取样单元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| ·结语 | 第31-32页 |
| 第2章 绪论 | 第32-36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32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3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2-34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 | 第32-33页 |
| ·利用模拟退火优化土壤样点布局和土壤—景观模型 | 第33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田间尺度农地景观坡位划分 | 第33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不同坡位取样单元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4-36页 |
|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8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36页 |
| ·样品采集与化验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地形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·多元线性回归 | 第44页 |
| ·模型验证 | 第44-48页 |
| ·决定系数 | 第44-45页 |
| ·绝对误差指数 | 第45页 |
| ·赤池信息量准则 | 第45-46页 |
| ·相对误差指数 | 第46-48页 |
| 第4章 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 | 第48-60页 |
| ·土壤属性的常规统计结果 | 第49页 |
| ·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地形因子与土壤属性之间的关系 | 第50-51页 |
| ·土壤属性预测模型 | 第51-53页 |
| ·基于地形因子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 | 第51-52页 |
| ·基于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的土壤属性预测模型 | 第52-53页 |
| ·土壤属性预测模型拟合度和精度比较 | 第53-54页 |
| ·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制图 | 第54-56页 |
| ·讨论 | 第56-57页 |
| ·小结 | 第57-60页 |
| 第5章 利用模拟退火优化土壤样点布局和土壤—景观模型 | 第60-74页 |
| ·模拟退火算法 | 第61页 |
| ·目标函数 | 第61页 |
| ·土壤采样点减少 | 第61-63页 |
| ·土壤—景观模型优化 | 第63-67页 |
| ·优化土壤—景观模型精度验证 | 第67-68页 |
| ·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与制图 | 第68-71页 |
| ·讨论 | 第71-72页 |
| ·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6章 紫色土丘陵区田间尺度农地景观坡位划分 | 第74-84页 |
| ·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模型 | 第74-77页 |
| ·基本原理 | 第74-75页 |
| ·主要步骤 | 第75-77页 |
| ·坡位的生成 | 第77-79页 |
| ·分类结果验证 | 第79-83页 |
| ·土层厚度在不同坡位上的分布 | 第79-80页 |
| ·土种分布与最大相似度的关系 | 第80页 |
| ·土壤养分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分布 | 第80-81页 |
| ·土地利用分布与坡位的关系 | 第81-83页 |
| ·小结 | 第83-84页 |
| 第7章 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不同坡位取样单元的确定 | 第84-110页 |
| ·土壤属性在不同地形坡位上的空间变异 | 第84-96页 |
| ·不同坡位取样单元的确定 | 第96-101页 |
| ·取样单元的验证 | 第101-107页 |
| ·吴滩样区(验证区) | 第101页 |
| ·验证 | 第101-107页 |
| ·讨论 | 第107-108页 |
| ·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| 第8章 结论 | 第110-114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10-111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 | 第110页 |
| ·利用模拟退火优化土壤样点布局和土壤—景观模型 | 第110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田间尺度农地景观坡位划分 | 第110-111页 |
| ·紫色土丘陵区农田土壤不同坡位取样单元的确定 | 第111页 |
| ·讨论 | 第111-112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12-1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4-130页 |
| 附录 | 第130-152页 |
| 致谢 | 第152-154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