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·捷得事务所 | 第10页 |
·捷得事务所的创作理念 | 第10页 |
·捷得事务所的设计手法 | 第10页 |
·捷得事务所的代表作品 | 第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·文献阅读 | 第11页 |
·实地调研 | 第11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11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捷得事务所创作的背景 | 第13-21页 |
·社会时代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 | 第13页 |
·全球化 | 第13-14页 |
·消费主义与景观社会 | 第14页 |
·大众文化 | 第14页 |
·波普艺术 | 第14-15页 |
·当代建筑思潮 | 第15-18页 |
·罗伯特·文丘里(Robert Venturi) | 第15-16页 |
·柯林·罗(Colin Rowe) | 第16-17页 |
·雷姆·库哈斯(Rem Koolhaas) | 第17-18页 |
·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建筑生产 | 第18-19页 |
·建筑师角色的转变 | 第18页 |
·建筑生产的流程 | 第18-19页 |
·小结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捷得事务所创作的理念和手法 | 第21-33页 |
·场所制造(Place-making) | 第21-23页 |
·建立“构架” | 第21-22页 |
·创造核心 | 第22页 |
·划分区域 | 第22-23页 |
·体验设计(Experience-architecture) | 第23-27页 |
·综合性 | 第23-24页 |
·城市性 | 第24-25页 |
·主题性 | 第25页 |
·互动性 | 第25-26页 |
·独特性 | 第26-27页 |
·捷得事务所建筑创作的手法 | 第27-31页 |
·拼贴城市 | 第28-29页 |
·制造奇观 | 第29-30页 |
·蒙太奇 | 第30页 |
·微型城市 | 第30-31页 |
·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捷得事务所作品分析——封闭式购物中心 | 第33-55页 |
·概念 | 第33页 |
·外部交通组织 | 第33-35页 |
·地面交通 | 第33-34页 |
·地下交通 | 第34页 |
·人行天桥交通 | 第34-35页 |
·内部人流动线组织 | 第35-38页 |
·人流动线设计的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垂直方向上人流的引导 | 第36-38页 |
·中庭节点空间设计 | 第38-43页 |
·中庭的功能 | 第38-39页 |
·中庭的空间特征 | 第39-40页 |
·中庭的平面布局 | 第40-42页 |
·中庭的剖面形式 | 第42-43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43-54页 |
·香港朗豪坊 | 第43-47页 |
·台湾京华城 | 第47-51页 |
·上海正大广场 | 第51-54页 |
·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5章 捷得事务所作品分析——开放式购物中心 | 第55-71页 |
·概念 | 第55页 |
·外部交通组织 | 第55页 |
·内部流线组织 | 第55-56页 |
·外部开放空间设计 | 第56-60页 |
·外部开放空间的类型 | 第56-58页 |
·外部开放空间的功能 | 第58页 |
·开放式购物中心的类型 | 第58-60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60-69页 |
·美国圣迭戈霍顿广场 | 第60-64页 |
·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 | 第64-66页 |
·中国北京蓝色港湾 | 第66-69页 |
·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71-75页 |
·捷得事务所的成就 | 第71-72页 |
·回应了大众在消费生活中的需要 | 第71页 |
·回应了资本对于获利的渴望 | 第71-72页 |
·回应了政府对于提升地区活力的渴望 | 第72页 |
·全球性的影响力 | 第72页 |
·如何评价捷得事务所及其作品 | 第72-73页 |
·即景建筑 | 第72页 |
·建筑正史之外的建筑师 | 第72-73页 |
·捷得事务所给我们的启示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插图和附表清单 | 第79-81页 |
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1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