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先勇小说凄婉风格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白先勇小说凄婉风格的成因 | 第11-23页 |
·童年经验的影响 | 第11-15页 |
·战乱、病魔的特殊遭遇 | 第12-13页 |
·内向的性格 | 第13-14页 |
·同性恋的气质 | 第14-15页 |
·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| 第15-20页 |
·《红楼梦》的影响 | 第15-18页 |
·昆曲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·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·时代变迁的承受者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感时伤世的文学主题 | 第23-33页 |
·人生之长恨:《寂寞的十七岁》 | 第23-26页 |
·国家之痛亡:《纽约客》 | 第26-28页 |
·生命之感慨:《台北人》 | 第28-29页 |
·情感之沉重:《孽子》 | 第29-33页 |
第三章 沧桑悲戚的人物形象 | 第33-39页 |
·围城内外的悲剧男女 | 第33-34页 |
·认同危机下的海外游子 | 第34-36页 |
·一落千丈的末路英雄 | 第36-39页 |
第四章 女性的叙事视角 | 第39-49页 |
·女性倾向 | 第39-42页 |
·女性视角的叙事策略 | 第42-45页 |
·女性叙述 | 第42-43页 |
·女性对话 | 第43-44页 |
·女性心理 | 第44-45页 |
·女性视角的独特世界 | 第45-49页 |
·悲惨的女性命运 | 第45-46页 |
·颠倒的男女格局 | 第46-49页 |
第五章 冷峻凄美的语言风格 | 第49-55页 |
·语言风格的冷峻和凄美 | 第49-50页 |
·于简淡中蕴含着情感 | 第50-51页 |
·丰富的象征意蕴 | 第51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