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与述评 | 第13-18页 |
| ·信息素养概念的综述与述评 | 第13-15页 |
| ·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综述与述评 | 第15-17页 |
| ·信息素养评价方法的综述与述评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·预期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| 第21-30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内涵及特征 | 第21-24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的内涵及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·信息素养内涵与特征 | 第22-24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内涵 | 第24页 |
| ·评价基本理论问题 | 第24-27页 |
| ·评价的特点 | 第24-25页 |
| ·评价要素 | 第25-26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 | 第27-29页 |
| ·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| 第27-28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指标的建立 | 第28-2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AHP 法的应用原理 | 第30-39页 |
| ·AHP 方法简介 | 第30-31页 |
| ·AHP 方法的提出及定义 | 第30页 |
| ·AHP 方法软件的比较与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·AHP 方法的主要步骤 | 第31-32页 |
| ·基于 YAAHPAHP 软件的实现过程 | 第32-38页 |
| ·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模型 | 第32-33页 |
| ·判断矩阵生成及两两比较数据的输入 | 第33-34页 |
| ·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及排序权重计算 | 第34-35页 |
| ·不一致性判断矩阵自动修正 | 第35-36页 |
| ·残缺判断矩阵自动补全 | 第36-37页 |
| ·总目标/子目标排序权重计算 | 第37页 |
| ·评价结果的生成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4章 AHP 法在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评价中的应用 | 第39-50页 |
| ·信息素养指标重要性的调查 | 第39-40页 |
| ·调查结果样本展示 | 第40-41页 |
| ·基于 AHP 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| 第41-43页 |
| ·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评价过程 | 第43-49页 |
| ·信息素养测试卷的说明 | 第43-44页 |
| ·评价的过程 | 第44-48页 |
| ·评价结果 | 第48-4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| 第5章 提高基层公务员信息素养的建议 | 第50-53页 |
| ·自身角度 | 第50页 |
| ·单位角度 | 第50-51页 |
| ·社会角度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| 第53-56页 |
| ·结论 | 第53页 |
| ·展望 | 第53-56页 |
| ·理论展望 | 第54页 |
| ·技术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附录 | 第59-71页 |
| 调查问卷 | 第59-66页 |
| 信息素养测试卷 | 第66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