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.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| ·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| 2. 孔子“仁爱”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 | 第14-22页 |
| ·孔子“仁爱”思想的内容 | 第14-18页 |
| ·爱亲谓之仁 | 第14-16页 |
| ·泛爱众谓之仁 | 第16-17页 |
| ·仁者应具备的品质 | 第17-18页 |
| ·实践“仁爱”思想的方法途径 | 第18-19页 |
| ·忠恕之道 | 第18-19页 |
| ·克己复礼 | 第19页 |
| ·孔子“仁爱”思想的局限性 | 第19-22页 |
| ·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局限 | 第19-20页 |
| ·单向度的思维方式的局限 | 第20-22页 |
| 3.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2-36页 |
| 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| 第22-28页 |
| ·和谐社会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| 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| 第23页 |
| ·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| 第23-28页 |
| ·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| 第28-30页 |
| ·人自身价值观的不和谐 | 第28-29页 |
| ·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| 第29-30页 |
| ·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| 第30页 |
| 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社会转型期背景下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·社会德育工作的失衡以及仁爱教育的缺失 | 第32-36页 |
| 4. 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的当代启示 | 第36-52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对推进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启示 | 第36-41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 | 第36-38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与社会公德的建设 | 第38-39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“思想与个人品德的加强 | 第39-41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| 第41-44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| 第41-42页 |
| ·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| 第42-44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对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启示 | 第44-52页 |
| ·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| 第44-46页 |
| ·孔子的“仁爱”思想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| 第46-48页 |
| ·孔子的仁爱思想与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| 第48-52页 |
| 结束语 | 第52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