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0-15页 |
| ·核心概念及理论 | 第10-13页 |
| ·相关理论 | 第13-15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| ·大遗址问题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脆弱性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9页 |
| ·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区域 | 第20-21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21-22页 |
| 第三章 汉长安城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分析 | 第22-30页 |
| ·汉长安城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概念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·汉长安城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表现 | 第23-30页 |
| ·汉长安城遗址区遗址本体脆弱性表现 | 第23-24页 |
| ·汉长安城遗址区社会脆弱性表现 | 第24-30页 |
| 第四章 汉长安城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 | 第30-38页 |
| ·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0-32页 |
| ·评价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·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1-32页 |
| 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---模糊层次分析法(FAHP) | 第32-35页 |
| ·脆弱性评价模型建立 | 第35-36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36-38页 |
| 第五章 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其机制探讨 | 第38-48页 |
| ·评价结果及脆弱性空间分异 | 第39-42页 |
| ·遗址本体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异 | 第39-40页 |
| ·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异 | 第40-41页 |
| ·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 | 第41-42页 |
| ·脆弱性空间分异原因及形成机制 | 第42-48页 |
| ·遗址本体脆弱性空间分异原因 | 第42-44页 |
| ·社会脆弱性空间分异原因 | 第44-46页 |
| ·人地系统脆弱性机制 | 第46-4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 | 第48-52页 |
| ·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·发展对策 | 第49-50页 |
| ·创新与不足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| 附录: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区居民调查问卷 | 第59-6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63-64页 |
| 致谢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