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Contents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8页 |
·引言 | 第14-15页 |
·桩网复合地基研究状况 | 第15-16页 |
·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软土地基处理方式 | 第18-26页 |
·普通软土地基处理方式 | 第18-20页 |
·置换法 | 第18页 |
·排水固结法 | 第18页 |
·振动挤密法 | 第18-19页 |
·胶结法 | 第19页 |
·加筋法 | 第19-20页 |
·深厚层软土地基处理 | 第20-25页 |
·水泥粉煤灰碎石(CFG)桩复合地基 | 第20-21页 |
·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 | 第21-23页 |
·PHC 桩复合地基 | 第23-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PHC 桩桩网复合地基研究 | 第26-36页 |
·PHC 桩网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 | 第26-28页 |
·挤土效应 | 第26页 |
·土塞效应 | 第26-27页 |
·垫层效应 | 第27-28页 |
·群桩效应 | 第28页 |
·PHC 桩桩网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34页 |
·沉降计算方法 | 第28-31页 |
·沉降控制影响因素 | 第31页 |
·PHC 桩桩网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小结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PHC 复合地基在某高铁中的应用 | 第36-46页 |
·工程简介 | 第36页 |
·自然条件 | 第36-38页 |
·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条件 | 第36-38页 |
·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8页 |
·地基处理方式 | 第38-40页 |
·DK792+508.94~DK792+858.63 段地基处理 | 第38-39页 |
·DK792+911.37~DK794+645.7 段地基处理 | 第39-40页 |
·PHC 复合地基施工工艺 | 第40-43页 |
·施工工艺流程 | 第40-41页 |
·插桩 | 第41页 |
·沉桩 | 第41页 |
·接桩 | 第41页 |
·送桩或截桩 | 第41页 |
·成桩检测 | 第41-42页 |
·桩帽施工 | 第42-43页 |
·褥垫层施工 | 第43页 |
·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五章 PHC 桩复合地基检测 | 第46-56页 |
·桩基检测方法 | 第46页 |
·监测频率 | 第46页 |
·检测仪器设备 | 第46-47页 |
·低应变反射波法 | 第47-50页 |
·检测原理 | 第47页 |
·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| 第47-49页 |
·低应变检测结果 | 第49-50页 |
·竖向静载荷试验检测 | 第50-55页 |
·试验方法简介 | 第50页 |
·试验荷载及堆载平台 | 第50-51页 |
·静载试验结果 | 第51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六章 沉降观测 | 第56-74页 |
·主要技术要求 | 第56-58页 |
·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| 第56页 |
·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| 第56页 |
·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| 第56-57页 |
·观测精度及频次要求 | 第57-58页 |
·观测断面选取 | 第58-59页 |
·观测原器件设置 | 第59-62页 |
·沉降板 | 第59-60页 |
·沉降监测桩 | 第60页 |
·位移边桩 | 第60-61页 |
·分层沉降仪 | 第61页 |
·测斜仪 | 第61-62页 |
·沉降观测常用评估方法 | 第62-66页 |
·沉降评估 | 第66-74页 |
·单个测点沉降变形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工后沉降预测分析 | 第67-74页 |
第七章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4-82页 |
·MIDAS GTS 简介 | 第74-82页 |
·适用结构 | 第74-75页 |
·本构模型 | 第75-76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76-79页 |
·计算结果 | 第79-82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2-86页 |
·本文主要结论 | 第82-83页 |
·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83-86页 |
后记或致谢 | 第86-88页 |
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