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湖蓝藻藻蓝蛋白提取纯化及微囊藻毒素-LR去除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巢湖富营养化现状 | 第10页 |
·蓝藻资源化利用 | 第10-12页 |
2 蓝藻高附加值产品——藻蓝蛋白 | 第12-14页 |
·藻胆蛋白 | 第12页 |
·藻蓝蛋白的性质及应用 | 第12-13页 |
·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 | 第13-14页 |
3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和危害 | 第14-17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和性质 | 第14-15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与危害 | 第15-16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| 第16-17页 |
4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| 第17-20页 |
·物理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化学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生物方法 | 第19-20页 |
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| 第20-22页 |
·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活性炭纤维 | 第21页 |
·生物活性炭技术 | 第21-22页 |
6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巢湖蓝藻藻蓝蛋白的分离纯化 | 第24-39页 |
1 实验材料及仪器 | 第2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 分析测定方法 | 第24-25页 |
3 实验方法与步骤 | 第25-29页 |
·反复冻融破壁 | 第25-26页 |
·硫酸铵盐析沉淀粗蛋白质 | 第26-27页 |
·PEG/无机盐双水相体系分离 | 第27-28页 |
·超滤纯化藻蓝蛋白 | 第28-29页 |
4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7页 |
·反复冻融法破碎条件的选择 | 第29-32页 |
·硫酸铵盐析沉淀蛋白的条件选择 | 第32-33页 |
·PEG/磷酸钾盐双水相体系条件的选择 | 第33-36页 |
·超滤条件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·藻蓝蛋白纯化工艺流程的选择 | 第37页 |
5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蛋白纯化过程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检测 | 第39-46页 |
1 材料与仪器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39-40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提取方法 | 第40-41页 |
·MC-LR的检测 | 第4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4页 |
·MC-LR标准曲线 | 第41-42页 |
·提取液中MC-LR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·藻蓝蛋白提取过程中MC-LR的含量及分布 | 第43-44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固定化菌株对MC-LR的去除 | 第46-59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6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46-47页 |
·培养基 | 第4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47-50页 |
·藻毒素降解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| 第48页 |
·活性碳纤维的预处理 | 第48页 |
·藻毒素降解菌的固定化 | 第48页 |
·扫描电镜前处理 | 第48-49页 |
·活性碳纤维用量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pH值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MC-LR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50-58页 |
·藻毒素降解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| 第50页 |
·活性碳纤维的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·扫描电镜观察藻毒素降解菌的固定化效果 | 第51-52页 |
·活性碳纤维用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pH值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·温度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MC-LR初始浓度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