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1-13页 |
| ·蚀变矿物信息提取方面 | 第11页 |
| ·岩矿氧化物含量反演方面 | 第11-12页 |
| ·存在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23页 |
| ·自然地理 | 第16-17页 |
| ·区域地质 | 第17-23页 |
| ·大地构造 | 第17页 |
| ·地层岩性 | 第17-20页 |
| ·岩浆作用 | 第20-21页 |
| ·围岩蚀变 | 第21页 |
| ·矿产分布 | 第21-23页 |
| 第3章 岩矿信息提取反演理论基础 | 第23-33页 |
| ·遥感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4页 |
| ·岩矿氧化物含量反演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| ·遥感数据分析及预处理 | 第25-33页 |
| ·ASTER 数据介绍 | 第25-27页 |
| ·数据预处理 | 第27-33页 |
| ·辐射定标 | 第28页 |
| ·VNIR-SWIR 大气校正 | 第28-30页 |
| ·TIR 大气校正及发射率计算 | 第30页 |
| ·掩膜 | 第30-31页 |
| ·影像镶嵌 | 第31页 |
| ·子区裁剪 | 第31-33页 |
| 第4章 遥感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研究 | 第33-53页 |
| ·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的方法分析与比较 | 第33-36页 |
| ·波段比值法(Band Ratio) | 第33-34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法(PCA ,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) | 第34-35页 |
| ·光谱角制图法(SAM ,Spectral Angle Mapper) | 第35页 |
| ·蚀变矿物信息提取方法的组合 | 第35-36页 |
| ·数据后处理及异常分割 | 第36-37页 |
| ·研究区应用试验 | 第37-45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法 | 第37-39页 |
| ·组合分析法 | 第39-42页 |
| ·光谱角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最小噪声分离变换(MNF) | 第42-43页 |
| ·纯净像元指数(PPI)和 N 维可视化(N-D Visualizer) | 第43页 |
| ·参考端元选择 | 第43-45页 |
| ·蚀变信息提取结果野外验证及对比分析 | 第45-53页 |
| ·野外采样 | 第45-48页 |
| ·验证对比分析 | 第48-53页 |
| ·蚀变矿物类型对比 | 第48页 |
| ·蚀变矿物分布范围对比 | 第48-49页 |
| ·蚀变矿物精度对比 | 第49-53页 |
| 第5章 热红外遥感岩矿氧化物含量反演研究 | 第53-65页 |
| ·波谱数据选择与氧化物反演模型建立 | 第53-59页 |
| ·SiO_2含量反演模型 | 第56-57页 |
| ·MgO 含量反演模型 | 第57-58页 |
| ·Na2O 含量反演模型 | 第58页 |
| ·K2O 含量反演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·岩矿氧化物含量提取结果及分析 | 第59-65页 |
| ·SiO_2含量对酸度的指示作用 | 第60-61页 |
| ·MgO 含量对镁铁质矿物的指示作用 | 第61页 |
| ·里特曼指数对岩石酸碱性的指示作用 | 第61-65页 |
|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65-67页 |
| ·主要成果 | 第65页 |
| ·讨论与建议 | 第65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| 附录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