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乌郁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烃源岩评价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| ·选题依据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乌郁盆地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| 第13-15页 |
| ·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| ·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6-18页 |
| ·野外地质工作 | 第16页 |
| ·分析化验工作 | 第16-17页 |
| ·室内研究工作 | 第17-18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石油地质背景 | 第20-27页 |
| ·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区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及基本特征 | 第21-23页 |
| ·乌郁盆地基本特征 | 第23-27页 |
| 第3章 盆地地层与沉积构造特征 | 第27-51页 |
| ·盆地基底 | 第27-30页 |
| ·中生界海相沉积基底 | 第28页 |
| ·前震旦变质岩基底 | 第28-30页 |
| ·林子宗群 | 第30-35页 |
| ·典中组(E1d) | 第30-32页 |
| ·年波组(E2n) | 第32-33页 |
| ·帕那组(E2p) | 第33-35页 |
| ·日贡拉组(E3r) | 第35-38页 |
| ·芒乡组(N1m) | 第38-39页 |
| ·嘎扎村组(N1-2g) | 第39-42页 |
| ·宗当村组(N2z) | 第42-43页 |
| ·主要岩石类型 | 第43-44页 |
| ·沉积特征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乌郁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| 第47-51页 |
| 第4章 乌郁盆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51-74页 |
| ·有机质丰度 | 第59-61页 |
| ·总有机碳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氯仿沥青 A 分析 | 第60页 |
| ·生烃潜力分析 | 第60-61页 |
| ·芒乡组煤层有机质丰度分析 | 第61页 |
| ·有机质类型及沉积环境 | 第61-70页 |
| ·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·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 | 第63-66页 |
| ·干酪根碳同位素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氯仿沥青 A 族组分分析 | 第67页 |
| ·岩石热解氢指数分析 | 第67页 |
| ·有机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| 第67-70页 |
| ·有机质来源 | 第68-69页 |
| ·有机质沉积环境 | 第69-70页 |
| ·有机质热演化 | 第70-74页 |
| ·镜质体反射率 | 第71页 |
| ·岩石热解参数 | 第71页 |
| ·沥青转化率 | 第71-72页 |
| ·生物标记化合物对成熟度的指示作用 | 第72-74页 |
| 第5章 盆地埋藏史与资源潜力分析 | 第74-78页 |
| ·盆地古地温史 | 第74-75页 |
| ·盆地埋藏史分析 | 第75-76页 |
| ·盆地资源潜力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