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8页 |
·引言 | 第11页 |
·锂离子电池简介 | 第11-16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| 第11-13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| 第13-15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| 第15-16页 |
·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6页 |
·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发展趋势 | 第16-17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17-21页 |
·炭类负极材料 | 第17-19页 |
·非炭类负极材料 | 第19-21页 |
·锂离子电池负极用导电剂 | 第21-22页 |
·单组分导电剂 | 第21-22页 |
·多组分导电剂 | 第22页 |
·负极材料表面SEI膜的形成机理 | 第22-23页 |
·非石墨类炭材料的储锂机理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硬炭材料的研究现状 | 第24-26页 |
·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2章 实验部分 | 第28-32页 |
·原料与试剂 | 第28页 |
·原料 | 第28页 |
·试剂 | 第28页 |
·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分析 | 第29页 |
·热重分析 | 第29页 |
·元素分析 | 第29页 |
·粒度分析 | 第29页 |
·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 | 第29页 |
·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9页 |
·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| 第29页 |
·扣式电池的组装 | 第29-30页 |
·电极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·电池的组装 | 第30页 |
·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0-32页 |
·充放电测试 | 第30页 |
·循环伏安测试 | 第30-31页 |
·交流阻抗测试 | 第31页 |
·倍率性能测试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煤沥青基硬炭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32-39页 |
·引言 | 第32页 |
·氧化沥青球的生产工艺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氧化沥青球的生产工艺步骤 | 第32-34页 |
·氧化沥青球的具体生产工艺参数 | 第34-35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制备工艺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氧化沥青球的热失重行为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制备过程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4章 炭化温度对煤沥青基硬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9-53页 |
·引言 | 第39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结构表征分析 | 第39-45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元素组成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透射电镜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孔结构分析 | 第42-45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45-51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充放电特性分析 | 第46-48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循环性能分析 | 第48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交流阻抗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的倍率性能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5章 煤沥青基硬炭与商业化硬炭负极的对比分析 | 第53-64页 |
·引言 | 第53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与商业化硬炭负极的形貌结构对比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扫描电镜对比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粒度对比分析 | 第54页 |
·X射线衍射对比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透射电镜分析 | 第55页 |
·孔结构对比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煤沥青基硬炭与商业化硬炭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6-60页 |
·循环伏安特性对比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充放电特性对比分析 | 第57页 |
·循环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7-58页 |
·倍率性能对比分析 | 第58-60页 |
·商业化磷酸铁锂/煤沥青基硬炭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第6章 复合导电剂对煤沥青基硬炭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8页 |
·引言 | 第64页 |
·添加复合导电剂后煤沥青基硬炭负极形貌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复合导电剂对煤沥青基硬炭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7章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| 第68-71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8-69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