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整合与织补--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城市设计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9页
第1章 导言第9-14页
   ·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·北京“十二五”名城保护提出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地区的整体保护第9-10页
     ·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地区多时期城市形态拼贴共存,是北京旧城更新的代表类型第10-11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11页
   ·研究范围和内容第11-14页
第2章 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第14-34页
   ·城市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第14-18页
     ·历史发展角度的相关研究第15页
     ·环境行为学角度的相关研究第15-17页
     ·建筑角度的相关研究第17-18页
   ·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第18-29页
     ·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与实践第19-21页
     ·《拼贴城市》与织补式城市设计实践第21-24页
     ·都市触媒理论与嵌入式城市设计实践第24-27页
     ·日常生活空间设计及相关理论第27-29页
   ·北京旧城及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地区的相关研究第29-34页
     ·与北京旧城历史变迁相关的研究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北京旧城保护更新发展过程及“有机更新”理论第30-32页
     ·与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地区相关的研究第32-34页
第3章 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城市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第34-79页
   ·封建传统模式时期(1900 年以前)第34-45页
     ·历史发展过程:多朝代都城叠加的区域第34-40页
     ·城市整体形态:古代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第40-42页
     ·道路体系:“棋盘式”街廓和“鱼骨状”胡同第42-44页
     ·建筑单元:庭院空间的同构与模数化第44-45页
   ·近代化特征时期(1900-1949 年)第45-55页
     ·历史发展过程:北京近代化的先行地区第45-52页
     ·城市整体形态:公共工程改造初步打破传统城市格局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建筑单体:折衷主义的西洋建筑样式第54-55页
   ·计划经济特征时期(1949-1978 年)第55-69页
     ·历史发展过程:建设政治文化新轴线第55-65页
     ·城市整体形态:“破”旧传统格局,“立”新城市秩序第65-67页
     ·道路体系:干道系统形成,局部街廓再划分第67-68页
     ·建筑单体:大体量的现代主义纪念性建筑第68-69页
   ·市场经济特征时期(1978 至今)第69-77页
     ·历史发展过程:大规模改造与旧城保护的对立共存第70-74页
     ·城市整体形态:“单中心”模式导致旧城形态突变第74-75页
     ·道路体系:大规模拆改片区形成紧密方格路网第75-76页
     ·建筑单体:注重单体设计,忽视城市空间第76-7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4章 “长安街—前三门”现状评价及基于“整合与织补”的城市设计策略第79-118页
   ·空间形态分析第79-84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:从“单轴线、单中心”发展为“双轴线、多片区”第79-80页
     ·道路系统:方格路网与传统胡同穿插并存第80-81页
     ·开放空间:从封闭皇家空间拓展为宏大政治广场及市民公园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图底肌理:多时期城市肌理的复合拼贴第82-84页
   ·街区风貌分析第84-88页
     ·传统风貌街区:现代建筑包围或穿插其中第84-86页
     ·现代风貌街区:内部保留部分传统建筑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混合风貌街区:现代与传统建筑混合拼贴第87-88页
   ·土地利用情况分析第88-93页
     ·土地利用呈现大分区,小混合的特点第88-91页
     ·大型公共设施对外辐射带动不够第91页
     ·土地权属复杂多元,城市公共空间较为局限第91-92页
     ·与 06 控规比较,可改造用地分布相对较散第92-93页
   ·交通系统分析第93-96页
     ·北京旧城交通拥堵严重的供需矛盾突出第93-94页
     ·路网系统基本完善,停车设施严重不足第94页
     ·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缺乏整体系统性和微观人性化设计第94-95页
     ·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设配合度不高第95-96页
   ·开放空间分析第96-100页
     ·国家政治广场:天安门广场第96-97页
     ·市民公园:东单公园、明城墙遗址公园第97-99页
     ·沿主、次干道的开放空间第99页
     ·沿支路、胡同的开放空间第99-100页
   ·历史文化资源分析第100-106页
     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风貌愈发趋于不完整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其他传统风貌地区被开发逐渐蚕食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部分历史文物建筑没有得到合理善用第103-106页
   ·现状总体评述和保护发展目标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·现状优势:多样性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·现状问题:破碎化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·保护发展目标:整体保护,加强融合第108-109页
   ·基于“整合与织补”的城市设计策略第109-118页
     ·关注城市形态,探索新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·尊重和保护城市多样性,完善各片区风貌特色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·利用机会土地,促进适宜产业发展,调整片区功能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调整道路结构,促进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步行交通的使用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·提升公共空间品质,完善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·加强平房区保护力度,促进文物建筑善用和开放第116-118页
第5章 整体城市设计和重要节点深化设计第118-137页
   ·南北城的整合与织补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·加强南北轴线“西单—宣武门”、“东单—崇文门”的连续性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·促进长安街、前三门大街两侧的关联第122页
     ·加强其他南北向轴线第122-123页
   ·地段内东西向的整合与织补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东西交民巷成为天安门广场近代文化的延伸地区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·东西绒线胡同、新文化街成为大剧院向西文化发展轴线第125页
   ·地段内各片区的织补与提升第125-132页
     ·天安门广场地区第126-128页
     ·音乐学院和南闹市口地区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·和平门和国家大剧院及以西地区第129-131页
     ·东交民巷地区第131-132页
     ·北京站周边地区第132页
   ·节点深化设计第132-137页
     ·天安门广场周边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·北京站及周边第135-137页
第6章 结语第137-139页
   ·以城市设计的手段推动北京旧城保护和发展第137页
   ·采取整合性的城市设计思想和方法第137-138页
   ·探索新的建筑形态织补城市新旧建设第138-139页
参考文献第139-145页
致谢第145-147页
附录A 设计图纸表达第147-15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6页

论文共1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碧峰寺遗址保护展示设施设计研究
下一篇:特色顶层空间设计研究--以总参第一招待所顶层客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