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| 第1-10页 |
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30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7页 |
·水泥土在侵蚀环境中的力学性质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水泥土在侵蚀环境中的微观结构研究 | 第19-21页 |
·水泥土在侵蚀环境中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| 第21页 |
·水泥土在侵蚀环境中的损伤力学研究 | 第21-25页 |
·水泥土在侵蚀环境中的耐久性研究 | 第25-27页 |
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7-3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2 单组分溶液侵蚀下水泥土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| 第30-67页 |
·引言 | 第30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30-36页 |
·水泥土试块制备 | 第31-33页 |
·水泥土材料 | 第31-32页 |
·侵蚀性物质 | 第32页 |
·水泥土试块制作及养护 | 第32-33页 |
·侵蚀环境的模拟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方法及步骤 | 第34-36页 |
·无侧限抗压试验 | 第34-35页 |
·电镜扫描试验 | 第35页 |
·侵蚀溶液浓度测定试验 | 第35-36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6-65页 |
·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6-50页 |
·工艺一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36-42页 |
·工艺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8页 |
·氯化钠环境下三种水泥土试块强度的对比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电镜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9页 |
·引言 | 第50-51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1-59页 |
·侵蚀溶液浓度随时间变化结果及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浸泡后氯化钠溶液中离子浓度分析 | 第60-62页 |
·浸泡后氯化镁溶液中离子浓度分析 | 第62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3 双组分溶夜侵蚀下水泥土的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| 第67-78页 |
·引言 | 第67页 |
·试验方案 | 第67-69页 |
·水泥土材料 | 第67页 |
·水泥土试块制备及养护 | 第67页 |
·侵蚀环境的模拟 | 第67-68页 |
·试验方法及步骤 | 第68-69页 |
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7页 |
·水泥土试块外观分析 | 第69页 |
·无侧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69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4 海水环境中水泥土强度性质的浓度-时间等效研究 | 第78-91页 |
·引言 | 第78页 |
·水泥和土的固化机理 | 第78-79页 |
·海水侵蚀环境下水泥土的破坏机理 | 第79-80页 |
·硫酸根离子与水泥土的反应特点 | 第79-80页 |
·镁离子和氯离子与水泥土的反应特点 | 第80页 |
·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与水泥土的反应特点 | 第80页 |
·基于化学动力学和损失力学的等效分析 | 第80-89页 |
·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 | 第80-83页 |
·化学反应与化学计量关系 | 第81页 |
·反应速率及其表达式 | 第81-82页 |
·流体—固体反应的主要步骤 | 第82页 |
·表观反应级数 | 第82-83页 |
·损伤力学基本理论 | 第83-84页 |
·损伤变量 | 第83页 |
·有效应力的概念 | 第83-84页 |
·等效分析 | 第84-89页 |
·结论验证 | 第8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5 海水环境下水泥土加固体的耐久性分析 | 第91-104页 |
·引言 | 第91页 |
·海水侵蚀环境下水泥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| 第91-95页 |
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| 第91-93页 |
·搅拌桩复合地基受力形式 | 第91-92页 |
·水泥土搅拌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| 第92-93页 |
·水泥土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 | 第93页 |
·旋喷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| 第93-95页 |
·旋喷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| 第93-94页 |
·水泥土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| 第94-95页 |
·侵蚀性水泥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| 第95页 |
·海水环境下水泥土的长期强度预测 | 第95-103页 |
·水泥土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关系 | 第95-97页 |
·氯化钠溶液侵蚀环境下水泥土的长期强度分析 | 第97-103页 |
·清水环境中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97-98页 |
·氯离子环境中水泥土强度与龄期关系的预测分析 | 第98-100页 |
·氯离子环境下水泥土加固体的长期强度分析 | 第100-10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6 结论和展望 | 第104-107页 |
·结论 | 第104-106页 |
·展望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4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14-115页 |
致谢 | 第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