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6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"两型社会"的概念与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·"两型社会"的概念与内涵 | 第18页 |
·"两型社会"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20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20-21页 |
·增长极理论 | 第21-22页 |
·产业集群理论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| 第24-36页 |
·长株潭城市群简介 | 第24-25页 |
·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条件和优势 | 第25-26页 |
·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状 | 第26-31页 |
·经济规模不断扩大,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| 第26-28页 |
·城乡居民收入增加,社会和谐程度提高 | 第28页 |
·资源节约、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| 第28-29页 |
·污染排放有所减少,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| 第29-30页 |
·科技事业稳步发展,科技实力增强 | 第30-31页 |
·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6页 |
·产业结构层次不高,经济结构还有待优化 | 第31-32页 |
·资源节约水平还有待提高 | 第32-33页 |
·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| 第33-34页 |
·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功能不强 | 第34-35页 |
·与中部城市群相比,在人均值上有优势,总量上有差距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长株潭城市群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评价 | 第36-54页 |
·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6-38页 |
·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37-38页 |
·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| 第38-41页 |
·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"两型社会"建设水平评价 | 第41-51页 |
·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的选取 | 第41-43页 |
·指标数据的处理 | 第43-44页 |
·模型的建立、训练、检验及评价结果 | 第44-51页 |
·评价结果分析 | 第51-54页 |
第5章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"两型社会"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| 第54-62页 |
·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,优化产业结构,提高经济竞争力 | 第54-55页 |
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促进资源节约、集约、高效利用 | 第55-56页 |
·切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,建设生态型宜居型城市群 | 第56-57页 |
·着力推进科技进步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| 第57-58页 |
·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,带动城市群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| 第58-60页 |
·创新财税金融体制机制 | 第60页 |
·加快新农村建设,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| 第60-62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·总结 | 第62页 |
·创新点 | 第62-63页 |
·存在的不足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