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直式垃圾转运车翻转机构的设计与分析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| ·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课题的来源 | 第11页 |
| ·课题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·垂直式垃圾转运车的简介 | 第12-13页 |
| ·专用车翻转机构形式的发展概况 | 第13-17页 |
| ·车辆稳定性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·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垃圾转运车的总体设计 | 第20-33页 |
| ·设计原则与指标 | 第20-21页 |
| ·专用车设计基本原则 | 第20页 |
| ·专用功能和性能指标 | 第20-21页 |
| ·二类底盘的选型 | 第21-22页 |
| ·垃圾转运车的总体参数 | 第22-24页 |
| ·翻转机构形式的选择 | 第24-26页 |
| ·常见翻转机构形式的优缺点比较 | 第24-26页 |
| ·垃圾转运车翻转机构形式的确定 | 第26页 |
| ·翻转机构运动方案的提出与对比 | 第26-28页 |
| ·翻转机构装载流程的运动方案 | 第27页 |
| ·翻转机构卸载流程的运动方案 | 第27-28页 |
| ·翻转机构垃圾倾倒流程的运动方案 | 第28页 |
| ·垃圾转运车的工作流程 | 第28-32页 |
| ·容器装载流程 | 第28-30页 |
| ·容器卸载流程 | 第30-31页 |
| ·垃圾倾倒流程 | 第31-3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翻转机构的结构设计与虚拟样机的建立 | 第33-55页 |
| ·车架的结构设计 | 第33-35页 |
| ·副车架的结构设计 | 第33页 |
| ·上翻转架的结构设计 | 第33-34页 |
| ·移动支架的结构设计 | 第34页 |
| ·翻转架总体尺寸 | 第34-35页 |
| ·专用液压缸的设计计算及选型 | 第35-42页 |
| ·液压缸受力计算及选型 | 第35-39页 |
| ·液压缸运动图解计算 | 第39-42页 |
| ·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联合仿真步骤 | 第42-43页 |
| ·垃圾转运车Pro/E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5页 |
| ·Pro/E与ADAMS之间的数据交换 | 第45-53页 |
| ·ADAMS软件概述 | 第45-46页 |
| ·几种主要的数据交换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基于Mech/Pro的模型导入 | 第47-48页 |
| ·添加约束和载荷 | 第48-51页 |
| ·样机检验 | 第51-53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翻转机构动力学分析及整车稳定性分析 | 第55-73页 |
| ·翻转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工况的制定 | 第55页 |
| ·求解器的设置 | 第55-56页 |
| ·背载过程的翻转机构动力学分析 | 第56-62页 |
| ·工况一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·工况二的分析 | 第59-60页 |
| ·工况三的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卸载过程的翻转机构动力学分析 | 第62-67页 |
| ·驱动函数设置 | 第62-63页 |
| ·工况一的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工况二的分析 | 第65-66页 |
| ·直接起升方式的最大举升力分析 | 第66-67页 |
| ·整车稳定性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·添加接触 | 第67-68页 |
| ·背载过程的整车稳定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| ·卸载过程的整车稳定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| ·直接背起方式的整车稳定性分析 | 第70-71页 |
| ·偏载对整车的影响分析 | 第71-7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第五章 车架有限元分析 | 第73-82页 |
| ·有限元法简介 | 第73-74页 |
| ·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| 第73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流程 | 第73-74页 |
| ·Pro/E三维模型的简化与数据交换 | 第74-75页 |
| ·基于Hypermesh的前处理 | 第75-77页 |
| ·设置材料属性 | 第75-76页 |
| ·有限元分析工况的确定 | 第76页 |
| ·载荷与约束的设置 | 第76-77页 |
| ·网格划分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77页 |
| ·基于ANSYS的车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| 第77-81页 |
| ·翻转机构的结构设计标准 | 第78页 |
| ·背载工况一的分析与结果 | 第78-79页 |
| ·背载工况三的分析与结果 | 第79-80页 |
| ·卸载工况一的分析与结果 | 第80-81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| 结论 | 第82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5-86页 |
| 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