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

P34功能转变和豆科植物重要性状的分子进化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符号说明第11-12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12-30页
 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30页
  1 突变与选择第12-15页
   ·突变的类型第12-13页
   ·影响突变速率的原因第13-14页
   ·突变的命运第14-15页
     ·自然选择第14页
     ·随机遗传漂变第14页
     ·突变被固定的概率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新达尔文理论和中性突变假说第15页
  2 分子系统发育重建第15-19页
   ·系统发育树第16页
   ·重建系统发育树第16-18页
     ·同源序列的搜集第16-17页
     ·多序列比对第17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树构建第17-18页
     ·调和基因树和物种树第18页
   ·直系同源和旁系同源的判断第18-19页
  3 编码蛋白质基因的进化第19-23页
   ·同义置换率和非同义置换率第19-20页
   ·直系同源基因的进化第20-21页
   ·复制基因的进化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复制基因的保留偏好第21页
     ·基因重复后在表达上的分化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复制基因的命运及模型第22-23页
  4 新基因诞生的机制第23-24页
  5 P34的研究进展第24-26页
   ·P34是最强的大豆过敏原第24页
   ·P34的低过敏种质创新第24页
   ·P34的生物学性质第24-25页
   ·P34与植物防御第25页
   ·同源蛋白SPE31的三维结构第25-26页
  6 植物全基因组复制与进化第26-29页
   ·全基因组复制是重要的进化动力第26页
   ·全基因组复制广泛存在于植物进化过程中第26-27页
   ·复制基因的丢失差异第27-28页
   ·复制基因的进化第28页
   ·全基因组复制和表观遗传学第28页
   ·豆科植物早期的全基因组复制第28-29页
  7 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9-30页
第二部分 研究报告第30-66页
 第二章 P34的进化起源与功能转变第30-46页
  摘要第30页
  1 引言第30-32页
  2 材料与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·数据获取第32页
   ·编码序列的检查和假基因的鉴定第32页
   ·共线性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重建第32页
   ·GABranch和正选择检验第32-33页
   ·祖先序列的重建第33页
  3 研究结果第33-38页
   ·共线性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重建第33-35页
   ·P34和SPE31的进化第35-37页
   ·基因复制后的分歧进化第37-38页
   ·正选择检验第38页
  4 讨论第38-46页
   ·功能转变的实现第38-42页
   ·分子进化的动力第42-43页
   ·共线性网络第43-46页
 第三章 全基因组复制对豆科植物性状进化的作用第46-64页
  摘要第46页
  1 引言第46-47页
  2 材料和方法第47-50页
   ·基因组数据第47页
   ·系统发育重建第47-49页
   ·转录组数据处理第49页
   ·GO分析第49-50页
  3 结果第50-59页
   ·复制基因的丢失与保留第50-51页
   ·复制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第51页
   ·GO功能富集分析第51-59页
  4 讨论第59-64页
   ·全基因组复制对共生固氮相关过程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·全基因组复制后的基因多样性第62-64页
 第四章 全文结论及创新点第64-66页
  1 全文结论第64-65页
  2 创新点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铒激光点阵法嫩肤的动物实验观察
下一篇:交互寄养对梅山与大白仔猪生长性能、消化酶活性、血液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