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评价指标体系及政策建议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5页 |
·我国能源消耗状况 | 第11-14页 |
·我国建筑节能的迫切性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·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发展现状 | 第21-23页 |
·我国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 | 第21-22页 |
·现行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| 第22-23页 |
·建筑节能指标体系 | 第2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| 第26-35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概况 | 第26-29页 |
·西安市自然地域条件 | 第26-28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概况 | 第28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特点 | 第28-29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现状 | 第29-31页 |
·节能政策与节能标准 | 第29-30页 |
·住宅建筑节能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住宅建筑节能潜力分析的意义 | 第31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潜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| 第33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| 第33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| 第3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5-49页 |
·建筑节能指标体系的功能 | 第35页 |
·构建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| 第35-37页 |
·科学原则 | 第35-36页 |
·系统优化原则 | 第36页 |
·通用可比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实用原则 | 第37页 |
·目标导向原则 | 第37页 |
·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7-44页 |
·指标体系初建 | 第38-39页 |
·指标体系的筛选 | 第39-43页 |
·指标体系结构优化 | 第43-44页 |
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| 第44页 |
·指标说明 | 第44-48页 |
·建筑设计 | 第44-46页 |
·建筑围护结构 | 第46-47页 |
·采暖空调系统 | 第47页 |
·照明能耗 | 第47-48页 |
·居住人员行为方式 | 第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| 第49-62页 |
·综合评价理论 | 第49-50页 |
·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理论 | 第49-50页 |
·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| 第50页 |
·评价指标值预处理 | 第50-52页 |
·评价指标趋同化 | 第51页 |
·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| 第51-52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2-60页 |
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| 第53-56页 |
·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| 第56-58页 |
·综合权重的确定 | 第58-60页 |
·综合评价方法确定 | 第60-61页 |
·单体住宅评价等级确定 | 第60-61页 |
·多个住宅建筑节能排序 | 第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实证研究 | 第62-67页 |
·项目基本概况 | 第62-63页 |
·项目中 2 号住宅楼简介 | 第62-63页 |
·项目中 8 号住宅楼简介 | 第63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63-66页 |
·规定性指标值计算 | 第63-64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64-65页 |
·评价结果 | 第65-66页 |
·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西安市住宅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| 第67-71页 |
·提高全民的建筑节能意识 | 第67-68页 |
·建立科学的能源评价体系 | 第68页 |
·对住宅建筑节能进行经济分析 | 第68-69页 |
·加强住宅建筑节能法制建设 | 第69页 |
·加强技术创新,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 | 第69页 |
·可再生能源利用 | 第69-7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71页 |
·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