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来源 | 第12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| 第12-13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分类 | 第13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斑点形成的机理 | 第13-15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遗传模式与基因定位 | 第15-17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抗病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抗病性鉴定 | 第17页 |
·抗病相关组织化学及生理生化分析 | 第17-18页 |
·已克隆的水稻斑点叶突变体基因简介 | 第18-21页 |
·spl7 和 spl11 基因 | 第18页 |
·OsLSD1 和 OsNPR1 基因 | 第18页 |
·Spl18 和 OsPtila 基因 | 第18-19页 |
·spl28 和 OsACDR1 基因 | 第19-20页 |
·RLIN1 和 nls1-1D 基因 | 第20页 |
·cea62 和 spl5 基因 | 第20-21页 |
·OsLMS 和 noe1 基因 | 第21页 |
·fgl 基因 | 第21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的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鉴定 | 第23-36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23-27页 |
·突变体表型的鉴定 | 第23页 |
·突变体的细胞死亡检测 | 第23页 |
·突变体叶片 H_2O_2沉积的检测 | 第23-24页 |
·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4页 |
·突变体抗性鉴定 | 第24-25页 |
·白叶枯病抗性鉴定 | 第24-25页 |
·稻瘟病抗性鉴定 | 第25页 |
·突变体的斑点叶性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突变体的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5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表型 | 第27-28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细胞死亡检测结果 | 第28-29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叶片的 H_2O_2沉积检测结果 | 第29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色素含量检测结果 | 第29-30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抗性鉴定结果 | 第30-32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对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突变体的斑点叶性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分析 | 第33-35页 |
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斑点叶突变体 HM143 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| 第36-42页 |
·群体的构建和遗传分析 | 第36页 |
·斑点叶突变体基因定位 | 第36-38页 |
·水稻总 DNA 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·PCR 反应体系 | 第37页 |
·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| 第37-38页 |
·基因定位 | 第3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突变体 HM143 的遗传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突变体 HM143 的基因定位 | 第39-40页 |
·小结 | 第40-41页 |
·总结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