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物质赏赐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目录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第一节 宋朝物质赏赐研究状况及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| 第13-21页 |
一、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三、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四、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五、简单释义与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二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时代背景 | 第21-29页 |
一、“与士大夫治天下”的时代背景与政治架构 | 第21页 |
二、“崇文抑武”的治国思想与骄兵现象 | 第21-23页 |
三、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与“三冗”局面 | 第23-24页 |
四、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对外战争 | 第24-25页 |
五、赏赐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| 第25-29页 |
第二章 宋朝恩惠类赏赐 | 第29-55页 |
第一节 郊祀赏赐 | 第29-38页 |
一、郊祀赏赐的对象 | 第29-32页 |
二、郊祀赏赐的物品 | 第32-33页 |
三、郊祀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33-34页 |
四、朝廷对郊祀赏赐的控制措施 | 第34-38页 |
第二节 皇室重大事件及巡幸赏赐 | 第38-46页 |
一、皇帝登基 | 第38-39页 |
二、诞圣节 | 第39-40页 |
三、皇子(女)出生 | 第40-41页 |
四、册立太子、后妃 | 第41-42页 |
五、皇帝驾崩 | 第42-43页 |
六、受传宝玺 | 第43页 |
七、改谥 | 第43-44页 |
八、皇帝巡幸 | 第44-46页 |
第三节 朝廷赙赠 | 第46-53页 |
一、主管部门 | 第46-49页 |
二、赙赠法的出台与修订 | 第49-51页 |
三、赙赠对象与物品 | 第51-52页 |
四、北宋中期以后对赙赠规模的控制 | 第52-5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三章 宋朝事功类赏赐 | 第55-135页 |
第一节 举告赏赐 | 第55-79页 |
一、举告赏赐的领域 | 第55-69页 |
二、举告赏赐的物品、标准与来源 | 第69-74页 |
三、举告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74-79页 |
第二节 贡赐贸易中的额外赏赐 | 第79-91页 |
一、贡赐贸易往来的国家与政权 | 第79-82页 |
二、额外赏赐的物品 | 第82-88页 |
三、额外赏赐的原因及影响 | 第88-91页 |
第三节 军功赏赐 | 第91-107页 |
一、军功赏赐的标准 | 第91-100页 |
二、军功赏赐的评议与管理 | 第100-105页 |
三、军功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105-107页 |
第四节 业绩赏赐 | 第107-120页 |
一、“狱空”奖励 | 第107-110页 |
二、工程营建奖励 | 第110-114页 |
三、整理与编订图籍及律令奖励 | 第114-119页 |
四、业绩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119-120页 |
第五节 德行类赏赐 | 第120-132页 |
一、“忠”内涵的变化及忠臣奖励 | 第120-124页 |
二、对孝道的大力提倡与奖励 | 第124-128页 |
三、清节、隐逸之士奖励 | 第128-131页 |
四、德行类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131-13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32-135页 |
第四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内容 | 第135-183页 |
第一节 货币赏赐 | 第135-147页 |
一、各类货币在赏赐领域中的地位 | 第135-140页 |
二、赏赐领域内的货币种类 | 第140-147页 |
第二节 章服赏赐 | 第147-155页 |
一、赐绯衣、紫衣 | 第147-149页 |
二、赐鱼袋 | 第149-150页 |
三、赐革带 | 第150-153页 |
四、章服赏赐的社会影响 | 第153-155页 |
第三节 土地赏赐 | 第155-162页 |
一、赐田概念与来源 | 第155-158页 |
二、赐田性质 | 第158-159页 |
三、赐田的不良影响 | 第159-162页 |
第四节 宅第赏赐 | 第162-172页 |
一、赐第对象 | 第162-167页 |
二、赐第产权问题 | 第167-169页 |
三、赐第存在的问题 | 第169-172页 |
第五节 农畜产品、书籍、文具等赏赐 | 第172-182页 |
一、农副产品 | 第172-175页 |
二、畜产品 | 第175-178页 |
三、书籍、文具、御书 | 第178-180页 |
四、其它物品 | 第180-18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82-183页 |
第五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对象 | 第183-227页 |
第一节 文武官员 | 第183-195页 |
一、受赐时机和场合 | 第183-193页 |
二、赍赏对官员经济生活的影响 | 第193-195页 |
第二节 皇室贵戚 | 第195-203页 |
一、受赐时机和场合 | 第195-200页 |
二、赏赐标准的调整 | 第200-203页 |
第三节 归明、归正人 | 第203-209页 |
一、主要赏赐物品 | 第204-207页 |
二、社会效果 | 第207-209页 |
第四节 寺观僧道 | 第209-217页 |
一、赏赐的事由分析 | 第209-213页 |
二、主要赏赐物品 | 第213-217页 |
第五节 其他特殊群体 | 第217-224页 |
一、与辽、金来往的使节 | 第217-220页 |
二、前割据政权的君民 | 第220-223页 |
三、高年 | 第223-22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4-227页 |
第六章 宋朝物质赏赐的特征、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27-267页 |
第一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特征 | 第227-236页 |
一、赏赐物品明显变化 | 第227-228页 |
二、赏格多与经济利益挂钩,名目繁多 | 第228-231页 |
三、自北宋中期始赏赐规模有所控制 | 第231-233页 |
四、随机、援例而赏日渐增多 | 第233-234页 |
五、官员拥有一定的先赏后奏之权 | 第234-236页 |
第二节 宋朝物质赏赐的功能 | 第236-247页 |
一、稳定社会秩序,维护国防安全 | 第236-238页 |
二、促进农业生产,增加财政收入 | 第238-239页 |
三、推动科技发展,满足社会需求 | 第239-241页 |
四、传承传统文化,营造以文治国的氛围 | 第241-244页 |
五、树立榜样人物,引导民众 | 第244-246页 |
六、缓解官阙紧张 | 第246-247页 |
第三节 宋朝物质赏赐存在的问题 | 第247-264页 |
一、物质赏赐的弊端 | 第248-254页 |
二、弊端原因分析 | 第254-258页 |
三、弊端后果与影响 | 第258-26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64-267页 |
结语 | 第267-2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69-275页 |
附录 | 第275-305页 |
后记 | 第305-30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3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