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刘醒龙小说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刘醒龙小说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作家身份与文学创作 | 第14-32页 |
第一节 童年经验影响下的早期文学创作 | 第15-20页 |
一、 丰富的童年记忆与《异香》 | 第15-18页 |
二、 流浪孤独心态与《威风凛凛》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“农裔城籍”身份转变下的文学创作 | 第20-27页 |
一、 城市视角下的乡村回眸 | 第21-22页 |
二、 立足于平民立场的乡村叙事 | 第22-24页 |
三、 乡村背景下的城市批判 | 第24-27页 |
第三节 历史叙事的转型 | 第27-32页 |
一、 《大树还小》:对知青文学的颠覆以及农民进城的命运展示 | 第28-29页 |
二、 《弥天》:双重视角下的文革叙事 | 第29-30页 |
三、 《圣天门口》:对历史革命的质疑与反思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刘醒龙小说中的人物系列 | 第32-42页 |
第一节 对基层官员现世生活的关注 | 第32-36页 |
一、 对基层官员暴吏行径的展示 | 第33-34页 |
二、 对道德模范式基层干部的无奈书写 | 第34-35页 |
三、 “官本位”思想支配下的行动展现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底层百姓人格和精神状态探析 | 第36-42页 |
一、 底层百姓的人格生存状态 | 第37-38页 |
二、 底层大众的精神存在状态 | 第38-42页 |
第三章 小说“重述”现象剖析 | 第42-60页 |
第一节 《往事温柔》:一样故事,两样书写 | 第42-47页 |
一、 小说叙事策略上的互文性 | 第42-44页 |
二、 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互文性 | 第44-45页 |
三、 小说情节设计上的互文性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《分享艰难》之后:《痛失》与《政治课》之重复叙述 | 第47-53页 |
一、 《分享艰难》的另一种阐释 | 第47-48页 |
二、 《痛失》:重复与反讽 | 第48-50页 |
三、 《政治课》:作为内在构思的重复 | 第50-53页 |
第三节 自我重复的价值批判 | 第53-60页 |
一、 对“自我重复”的界定 | 第53-54页 |
二、 自我重复的几种类型 | 第54-56页 |
三、 自我重复的价值判断 | 第56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后记 | 第66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