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§1.1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§1.2 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研究回顾 | 第12-17页 |
| ·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 | 第12-13页 |
| ·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 | 第13-15页 |
| ·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 | 第15-17页 |
| §1.3 南亚高压研究概述 | 第17-20页 |
| §1.4 问题的提出 | 第20-22页 |
| §1.5 研究内容介绍 | 第22-23页 |
| §1.6 资料介绍 | 第23-25页 |
| ·大气资料 | 第23-24页 |
| ·海洋资料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南亚高压的激发及其对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 | 第25-43页 |
| §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| §2.2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日期的确立 | 第26-29页 |
| §2.3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南亚高压的演变特征 | 第29-37页 |
| ·南亚高压的形成过程 | 第29-31页 |
| ·南亚高压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| 第31-33页 |
| ·南亚高压形成过程的年际变化 | 第33-37页 |
| §2.4 南亚高压的演变与高层抽吸作用 | 第37-39页 |
| ·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前南亚高压的加强和发展 | 第37-38页 |
| ·与南亚高压加强发展有关的高层抽吸作用 | 第38-39页 |
| §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3页 |
| 第三章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低层海气相互作用 | 第43-65页 |
| §3.1 引言 | 第43-44页 |
| §3.2 海洋混合层厚度的定义方法 | 第44-47页 |
| §3.3 孟加拉湾季风爆发性涡旋形成过程中的海气相互作用 | 第47-51页 |
| ·孟加拉湾春季暖池的演变过程 | 第47-48页 |
| ·孟加拉湾爆发性涡旋形成发展的气候特征 | 第48-50页 |
| ·MOV形成过程中的高低空环流耦合 | 第50-51页 |
| §3.4 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洋混合层热状况的气候特征 | 第51-61页 |
| ·海洋混和层的热力学方程 | 第52-53页 |
| ·海表热通量的变化特征 | 第53-58页 |
| ·海洋混和层中的平流和夹卷作用 | 第58-61页 |
| §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5页 |
| 第四章 南亚高压的西伸发展与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屏障 | 第65-91页 |
| §4.1 引言 | 第65-66页 |
| §4.2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定义方法 | 第66-68页 |
| §4.3 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降水演变 | 第68-73页 |
| §4.4 亚洲夏季风爆发和推进的环流特征 | 第73-81页 |
| ·高层南亚高压的演变特征 | 第73-76页 |
| ·中层副热带高压带的断裂 | 第76-78页 |
| ·低空环流变化和水汽输送 | 第78-81页 |
| §4.5 孟加拉湾季风对流与亚洲夏季风的“爆发屏障” | 第81-88页 |
| ·环流变化 | 第82-85页 |
| ·局地海-陆-气相互作用 | 第85-88页 |
| §4.6 本章小结 | 第88-91页 |
| 第五章 南亚高压形态变异与印度夏季风爆发的强迫惯性不稳定 | 第91-119页 |
| §5.1 引言 | 第91-92页 |
| §5.2 不同标准定义的印度夏季风爆发日期的对比 | 第92-94页 |
| §5.3 强迫惯性不稳定的动力学特征 | 第94-97页 |
| ·公式推导 | 第94-95页 |
| ·纬向地转流对惯性不稳定的强迫作用 | 第95-97页 |
| §5.4 印度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气候特征 | 第97-110页 |
| ·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形态变异 | 第98-102页 |
| ·对流层中层副热带反气旋的演变特征 | 第102-105页 |
| ·对流层低层的辐合运动与强迫惯性不稳定 | 第105-110页 |
| §5.5 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高、低空环流的耦合过程 | 第110-116页 |
| ·印度夏季风垂直环流的演变特征 | 第110-112页 |
| ·高、空环流的耦合过程及相互关系 | 第112-116页 |
| §5.6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9页 |
| 第六章 与ENSO有关的南亚高压形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的影响 | 第119-161页 |
| §6.1 引言 | 第119-123页 |
| §6.2 ENSO事件相关环流场的气候特征 | 第123-129页 |
| §6.3 ENSO事件对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调控 | 第129-139页 |
| ·对南亚高压激发和发展的影响 | 第129-133页 |
| ·对孟加拉湾低空环流和季风降水的作用 | 第133-136页 |
| ·高、低空环流耦合过程的差异 | 第136-139页 |
| §6.4 不同ENSO背景下印度夏季风爆发时高、低层环流的耦合特征 | 第139-158页 |
| ·南亚高压的受激变异与高层辐散形势 | 第142-147页 |
| ·中层环流特征与阿拉伯半岛的感热加热异常 | 第147-151页 |
| ·惯性不稳定与低层散度变化 | 第151-156页 |
| ·高、低空环流的耦合特征 | 第156-158页 |
| §6.5 本章小结 | 第158-161页 |
|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| 第161-167页 |
| §7.1 主要结论 | 第161-165页 |
| §7.2 讨论与展望 | 第165-167页 |
| 附录 | 第167-173页 |
| §A.1 全型涡度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 | 第167-169页 |
| §A.2 纬向非对称不稳定理论 | 第169-170页 |
| §A.3 惯性不稳定理论 | 第170-1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73-191页 |
| 科研经历 | 第191-193页 |
| 致谢 | 第1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