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菌类论文

海南云芝组培技术及其后续栽培品质的比较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上篇 文献综述第10-18页
 第一章 云芝概述第10-12页
  1. 形态结构及类型第10页
  2. 生态环境及分布第10页
  3. 影响云芝生长发育的理化因素第10-12页
   ·温度第10-11页
   ·水分与湿度第11页
   ·氧和二氧化氮第11页
   ·光照第11-12页
   ·酸碱度第12页
  4. 云芝的营养及药用价值第12页
 第二章 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第三章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1. 云芝培养基筛选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2. 云芝人工栽培研究现状第14页
  3. 云芝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·土壤影响食药用菌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第14页
   ·栽培基质影响食药用菌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·水影响食药用菌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第15页
   ·空气影响食药用菌体内重金属含量研究第15页
   ·食药用菌自身的因素影响其重金属含量第15页
  4. 云芝体内多糖含量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第四章 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1. 研究目的第16页
  2. 研究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·对菌种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16页
   ·为医学界提供充足的资源第16-17页
   ·对保护森林资源有重要的意义第17页
   ·对发展海南经济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第17页
   ·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第17-18页
下篇 研究内容第18-51页
 第一章 云芝固体培养基的筛选及优化研究第18-31页
  1. 材料与试剂第18页
   ·实验菌种第18页
   ·试验器材第18页
   ·实验试剂第18页
  2. 试验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·碳源筛选试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碳源优化试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氮源筛选试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氮源优化试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无机盐筛选试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无机盐优化实验方法第19页
   ·碳源、氮源和无机盐正交实验方法第19页
  3. 结果与分析第19-30页
   ·不同碳源对云芝菌丝生长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·碳源优化实验筛选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·不同氮源对云芝菌丝生长的影响第23-25页
   ·氮源优化实验筛选研究第25-26页
   ·不同无机盐对云芝生长的影响第26-28页
   ·无机盐优化实验筛选研究第28-29页
   ·云芝固体培养基正交实验筛选研究第29-30页
  4. 讨论第30-31页
 第二章 不同栽培条件下云芝生长状况研究第31-37页
  1. 材料与仪器第31页
  2. 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·云芝袋料栽培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·云芝段木覆土栽培方法第32-33页
   ·云芝段木大棚栽培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·云芝段木林下栽培方法第34-35页
  3. 结果与分析第35-37页
  4. 讨论第37页
 第三章 不同栽培条件下云芝子实体重金属检测分析研究第37-48页
  1. 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7-42页
   ·水质砷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·水质汞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8页
   ·水质铅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·水质镉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9页
   ·云芝子实体砷检测试剂与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·云芝子实体中汞检测试剂与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·云芝子实体中镉检测试剂与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·云芝子实体中铅检测试剂与方法第42页
  2. 结果与分析第42-47页
   ·云芝对不同重金属富集作用比较研究第43-45页
   ·不同种植方式对重金属富集作用比较研究第45-46页
   ·云芝不同潮数对重金属富集作用比较研究第46-47页
  3. 讨论第47-48页
 第四章 不同栽培条件下云芝及野生云芝间多糖含量比较研究第48-51页
  1. 试剂与器材第48页
  2. 试验方法第48-49页
   ·云芝样品溶液的制备第48页
   ·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48页
   ·制作标准曲线第48-49页
   ·样品含量的测定第49页
  3. 结果与分析第49页
   ·云芝多糖含量标准曲线的测定第49页
   ·云芝多糖含量结果第49页
  4. 讨论第49-51页
   ·培育基质对云芝体内多糖含量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·培育方式对云芝子实体内多行含量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·生长环境对云芝体内多糖含量的影响第50页
   ·不同种源对云芝体内多糖含量的影响第50-51页
结论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5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或者待发表的文章第55-56页
致谢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华南木薯(SC8)叶绿体遗传转化体系研究
下一篇:HO-1通过NO介导延迟GA诱导的干旱胁迫下萌发水稻种子糊粉层PCD的发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