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·小麦蛋白质构成 | 第12-13页 |
·醇溶蛋白简介 | 第13-15页 |
·麦谷蛋白简介 | 第15-19页 |
·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(HMW-GS)简介 | 第15-17页 |
·低分子量麦谷亚基(LMW-GS)简介 | 第17-19页 |
·小麦谷蛋白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近等基因系与小麦品质研究关系 | 第20-21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目的 | 第21页 |
·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供试材料 | 第22-24页 |
·龙辐麦 3 号小麦品种 HMW-GS 2*、1 和 Null 近等基因系 | 第22页 |
·龙麦 19 小麦品种 HMW-GS 2+12 和 5+10、LMW-GS Glu-A3e 和 Glu-A3c 4 种近等基因系 | 第22-24页 |
·田间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·电泳分析方法 | 第24页 |
·品质分析方法 | 第24-25页 |
·RP-HPLC 分析方法 | 第25页 |
·统计分析方法 | 第25页 |
·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试剂 | 第25-26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5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8页 |
·Glu-D1 位点 5+10 亚基遗传背景下的龙辐 3 号小麦品种 HMW-GS 2*、1和 N 近等基因系 | 第26-32页 |
·面粉蛋白、干、湿面筋、湿面筋/干面筋和面筋指数 | 第26-27页 |
·Zeleny 沉降值、沉降值/干面筋 | 第27-28页 |
·粉质仪参数的变化 | 第28页 |
·揉混仪参数的变化 | 第28-29页 |
·吹泡示功仪参数的变化 | 第29-31页 |
·拉伸仪参数的变化 | 第31页 |
·HMW-GS 表达量的变化 | 第31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页 |
·龙麦 19 小麦品种 4 种近等基因系不同亚基之间的互作效应 | 第32-38页 |
·面粉蛋白、面筋和 Zeleny 沉降值参数变化 | 第32-34页 |
·粉质仪参数的变化 | 第34页 |
·揉混仪参数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·吹泡示功仪参数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·拉伸仪参数的变化 | 第36页 |
·HMW-GS 和 LMW-GS 表达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·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38-40页 |
·龙辐麦 3 号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的品质与 HMW-GS 表达量的关系 | 第38页 |
·龙麦 19 小麦品种近等基因系的品质与 HMW-GS 和 LMW-GS 表达量的关系 | 第38-39页 |
·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品质评价中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50页 |
附录 | 第50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页 |
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