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星电源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| ·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·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发展概况 | 第17-20页 |
| ·国外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进展 | 第19-20页 |
| ·空间搜索策略研究现状 | 第2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第2章 MDO 的基本理论及算法研究 | 第22-39页 |
| ·MDO 的基本概念 | 第22-26页 |
| ·MDO 的定义 | 第22页 |
| ·MDO 系统的数学描述 | 第22-24页 |
| ·复杂系统的分类 | 第24页 |
| ·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 | 第24-26页 |
| ·MDO 优化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MDO 算法概述 | 第26-27页 |
| ·并行子空间优化算法(CSSO) | 第27-28页 |
| ·标准协同优化算法(CO) | 第28-29页 |
| ·衍生 CO 算法—松弛 CO 算法 | 第29-30页 |
| ·空间搜索策略 | 第30-36页 |
| ·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| 第30-35页 |
| ·遗传算法的改进 | 第35-36页 |
| ·基于遗传算法的协同优化设计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3章 太阳光照角的建模与分析 | 第39-51页 |
| ·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| 第40-45页 |
| ·时间系统 | 第40页 |
| ·坐标系统及其坐标转换 | 第40-45页 |
| ·太阳位置计算模型 | 第45页 |
| ·卫星轨道摄动模型 | 第45-47页 |
| ·地球非球形摄动 | 第45-46页 |
| ·日月摄动 | 第46页 |
| ·太阳光压摄动力 | 第46页 |
| ·大气阻力摄动 | 第46-47页 |
| ·卫星姿态在轨运行模式 | 第47-48页 |
| ·卫星对日定向模式 | 第47页 |
| ·卫星对地定向模式 | 第47-48页 |
| ·卫星偏航运行模式 | 第48页 |
| ·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·实验仿真 | 第48-49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4章 卫星电源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| 第51-71页 |
| ·SA-B 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| 第51-52页 |
| ·太阳电池建模 | 第52-56页 |
| ·太阳电池的伏安特性方程 | 第52-54页 |
| ·太空环境下对太阳电池伏安特性方程的修正 | 第54-56页 |
| ·蓄电池建模 | 第56-57页 |
| ·升压放电调节器建模 | 第57-59页 |
| ·升压放电调节器的基本原理 | 第57-58页 |
| ·升压放电调节器的数学模型 | 第58-59页 |
| ·分流调节器建模 | 第59-60页 |
| ·SA-B 系统的状态方程 | 第60-66页 |
| ·供电阵的数学方程 | 第60页 |
| ·充电阵的数学方程 | 第60-61页 |
| ·阴影期蓄电池放电的数学方程 | 第61-63页 |
| ·光照期蓄电池放电的数学方程 | 第63-64页 |
| ·母线电压数学方程 | 第64-66页 |
| ·算例仿真与结果分析 | 第66-70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66页 |
| 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6-7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| 第5章 卫星电源系统多学科优化方案设计 | 第71-87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配置方案的初步选择 | 第71-77页 |
| ·电源系统能量传统拓扑结构 | 第71-72页 |
| ·电源系统质量传递方程 | 第72-76页 |
| ·选择实例 | 第76-77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多学科设计问题分解与优化建模 | 第77-82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的多学科耦合分析 | 第77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子学科分析 | 第77-79页 |
| ·系统级学科分析 | 第79-80页 |
| ·系统的数据流关系 | 第80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 MDO 数学模型 | 第80-82页 |
| ·卫星电源系统多学科优化平台及其优化结果 | 第82-86页 |
| ·MDO 优化平台 | 第82-83页 |
| ·MDO 方案设计与结果的数值验证 | 第83-8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|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87-88页 |
| ·后续工作展望 | 第88-8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9-92页 |
| 致谢 | 第92-93页 |
| 附录 A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