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研究发展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采场顶板结构及上覆岩体运动规律研究 | 第12-15页 |
·小煤柱的宽度与稳定性研究 | 第15-16页 |
·小煤柱巷道围岩控制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上覆岩体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 | 第19-39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19-23页 |
·3045工作面位置 | 第19-20页 |
·3045工作面设备 | 第20页 |
·3045工作面的地质 | 第20-23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上覆岩层断裂特征 | 第23-26页 |
·关键层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弧形三角块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弧形三角块结构模型 | 第26-30页 |
·弧形三角块结构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8页 |
·弧形三角块B的结构参数 | 第28-30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覆岩弧形三角块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| 第30-38页 |
·掘进前关键块B受力分析 | 第30-34页 |
·巷道掘进后稳定期间关键块B的受力分析 | 第34页 |
·采动影响期间关键块B受力分析 | 第34-36页 |
·关键块B的稳定性系数 | 第36-37页 |
·工程实例计算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煤柱宽度的合理设计 | 第39-55页 |
·煤柱合理宽度的设计原则 | 第39-40页 |
·煤柱的设计方法 | 第40-53页 |
·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的理论计算 | 第40页 |
·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2页 |
·煤柱宽度的合理留设的模拟分析 | 第42-52页 |
·工程实践分析 | 第52-5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综合控制机理 | 第55-65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| 第55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的锚杆支护理论 | 第55-56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 | 第56-61页 |
·锚杆的轴向作用力 | 第57页 |
·锚杆的横向作用力 | 第57-58页 |
·锚杆对锚固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控制原理 | 第61-64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原理 | 第61-63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支护的关键问题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五章 大采高小煤柱巷道支护方案设计与数值模拟 | 第65-77页 |
·数值模拟支护方案分析 | 第65-71页 |
·方案的设计 | 第65-67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67-71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方案设计 | 第71-74页 |
·支护方案 | 第71-72页 |
·大采高小煤柱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 | 第72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7页 |
第六章 大采高小煤柱巷道支护技术效果和评价 | 第77-85页 |
·现场矿压观测方案的设计 | 第77-78页 |
·矿压观测的主要内容、目的和手段 | 第77页 |
·观测方法 | 第77-78页 |
·现场观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| 第78-82页 |
·3045回风巷表面位移观测分析 | 第78-80页 |
·围岩深部位移观测分析 | 第80-82页 |
·锚杆受力分析 | 第82页 |
·巷道矿压观测结论 | 第82-85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85-87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85页 |
·展望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3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3页 |
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