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一、中国经济深化转型的历史背景 | 第10页 |
二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背景 | 第10页 |
三、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 | 第10-11页 |
四、安徽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”建设 | 第11页 |
五、“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自身建设 | 第11页 |
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一、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研究内容界定与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一、研究内容界定 | 第12-14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有待研究之处 | 第14-16页 |
一、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二、有待研究之处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| 第16-26页 |
第一节 古典区位理论 | 第16-19页 |
一、杜能农业区位论 | 第16-17页 |
二、韦伯工业区位论 | 第17页 |
三、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| 第17-18页 |
四、廖什市场区位论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单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| 第19-21页 |
一、伯吉斯同心圆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二、霍伊特扇形发展理论 | 第20页 |
三、哈里斯-乌尔曼多核心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多元城市空间发展理论 | 第21-24页 |
一、增长极理论 | 第21-22页 |
二、中心-外围理论 | 第22-23页 |
三、点-轴理论 | 第23-24页 |
第四节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24-26页 |
一、拉文斯坦模型 | 第24-25页 |
二、赖利-康弗斯模型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合芜蚌空间经济联系 | 第26-37页 |
第一节 合芜蚌空间经济联系的理论分析 | 第26-28页 |
一、互补性 | 第26-27页 |
二、通达性 | 第27-28页 |
三、介入机会 | 第28页 |
第二节 合芜蚌空间经济联系的实证分析 | 第28-36页 |
一、模型选择 | 第28-32页 |
二、合芜蚌埠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测算 | 第32-36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| 第37-54页 |
第一节 合芜蚌概况 | 第37页 |
第二节 合芜蚌人口分布的空间演化 | 第37-45页 |
一、人口总量增长及空间分布 | 第37-42页 |
二、人口密度变化及空间分布 | 第42-45页 |
第三节 合芜蚌经济发展水平时空结构演化 | 第45-50页 |
一、合芜蚌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演化 | 第45-48页 |
二、合芜蚌经济发展水平空间结构演化 | 第48-50页 |
第四节 合芜蚌经济增长类型时空结构演化 | 第50-53页 |
第五节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总体评价 | 第54-64页 |
第一节 评价模型设定 | 第54-56页 |
一、功效函数设定 | 第54-55页 |
二、指标权重处理方法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合芜蚌经济空间总体协调度实证分析 | 第56-62页 |
一、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| 第56-57页 |
二、指标体系详细描述 | 第57-59页 |
三、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协调度计算 | 第59-61页 |
四、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1-62页 |
第三节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| 第62-63页 |
一、人口集聚程度不够 | 第62页 |
二、中心城市带动力量不足 | 第62-63页 |
三、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| 第63页 |
四、空间统筹规划缺失 | 第63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与策略 | 第64-69页 |
第一节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| 第64-65页 |
一、资源节约,环境友好 | 第64页 |
二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 | 第64页 |
三、效率优先,兼顾公平 | 第64页 |
四、综合部署,共建共管 | 第64-65页 |
五、突出重点,点轴结合,梯度发展 | 第65页 |
第二节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| 第65-67页 |
一、近期目标 | 第65页 |
二、远期目标 | 第65-67页 |
第三节 合芜蚌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 | 第67-69页 |
一、加强合芜蚌城市规划建设,引导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 | 第67页 |
二、明确合芜蚌产业分工,促进产业间协同发展 | 第67页 |
三、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,推进产业空间集中 | 第67-68页 |
四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,推动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 | 第68页 |
五、完善合芜蚌基础设施建设,形成网络化的系统结构 | 第68-69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1页 |
附录A | 第71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在研期间科研与获奖情况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