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·研究背景、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创新之处以及遇到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·遇到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16-31页 |
·核心概念 | 第16-19页 |
·现代服务业及其类型 | 第16-17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及其类型 | 第17-19页 |
·理论基础 | 第19-31页 |
·集聚经济相关理论 | 第19-23页 |
·集聚理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适用性评估 | 第23-25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研究进展 | 第25-31页 |
第三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1-45页 |
·根植性 | 第31-34页 |
·根植性内涵及其作用 | 第31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根植性案例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网络性 | 第34-38页 |
·网络性内涵及其作用 | 第34-35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网络性案例分析 | 第35-38页 |
·创新性 | 第38-40页 |
·创新性内涵及其作用 | 第38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性案例分析 | 第38-40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总结 | 第40-42页 |
·根植性 | 第40-41页 |
·网络性 | 第41页 |
·创新性 | 第41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之间关联关系 | 第41-42页 |
·经济特性的影响因素 | 第42-45页 |
第四章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育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45-57页 |
·综合评价及设计原则 | 第45-46页 |
·综合评价 | 第45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45-46页 |
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6-48页 |
·德尔菲法 | 第46-47页 |
·层次分析法 | 第47页 |
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·实证分析 | 第48-55页 |
·问卷调查 | 第48-51页 |
·问卷处理 | 第51-52页 |
·确定各因素指标的权重 | 第52-55页 |
·实证结果分析 | 第55页 |
·基本结论 | 第55-57页 |
·区域经济发展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的培育的决定性作用 | 第55页 |
·社会文化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的影响需要重视 | 第55-56页 |
·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与集聚区经济特性密切相关 | 第56页 |
·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集聚区持续发展的保证 | 第56页 |
·集聚区建设中政府作用不容忽视 | 第56-57页 |
第五章 广州 CBD 实证检验 | 第57-65页 |
·广州 CBD 的现状与演进 | 第57-58页 |
·广州 CBD 的现状 | 第57页 |
·广州 CBD 的演进 | 第57-58页 |
·广州 CBD 发展的影响因素 | 第58-62页 |
·广州经济基础因素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基础设施因素分析 | 第59页 |
·人力资本因素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创新环境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| 第61页 |
·政策环境及管理机构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广州 CBD 发育程度评估 | 第62-63页 |
·城市升级为 CBD 发展带来机遇 | 第62页 |
·尚未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网络 | 第62页 |
·CBD 内经济特性发育不良 | 第62页 |
·政府作用有待深化 | 第62-63页 |
·金融人力资本不足 | 第63页 |
·建议 | 第63-65页 |
·完善服务业网络体系 | 第63-64页 |
·以城市的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 | 第64页 |
·提高总部经济的集聚水平 | 第64页 |
·充实高端人力资本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8页 |
·结论 | 第65-67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三个经济特性 | 第65页 |
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政府的作用 | 第65-66页 |
·对各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针对性建议 | 第66-67页 |
·展望 | 第67-68页 |
注释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附表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