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·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选题的依据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| 第10-13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·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·主要创新和不足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生态农业概述与我国古代生态农业思想阐释 | 第15-23页 |
·生态农业的概念阐释和基本特征 | 第15-17页 |
·生态农业概念阐释 | 第15-16页 |
·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| 第16-17页 |
·我国古代生态农业思想的历史梳理 | 第17-23页 |
·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“三宜”思想 | 第17-19页 |
·“大农业”观的资源保护思想 | 第19-21页 |
·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思想 | 第21页 |
·传统农业生态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| 第23-27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3-25页 |
·现实基础:生态恶化已初见端倪 | 第23-24页 |
·历史条件:早期人类的掠夺式耕种方式 | 第24-25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| 第25-27页 |
·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 | 第25-26页 |
·安德森的级差地租理论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27-36页 |
·以发展循环经济、推广农科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| 第27-28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超越资本主义城乡对立的思想 | 第28-29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| 第29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预设 | 第29-34页 |
·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直接原因 | 第30-31页 |
·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| 第31-32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 | 第32-33页 |
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| 第33-34页 |
·从解决制度问题入手解决农业生态问题 | 第34-36页 |
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36-46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对我党的理论贡献 | 第36-42页 |
·第一代领导集体:植树造林,兴修水利 | 第36-38页 |
·第二代领导集体:环保上升到法律高度 | 第38-39页 |
·第三代领导集体:环保上升到战略高度 | 第39-40页 |
·第四代领导集体: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 | 第40-42页 |
·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对我国的实践指引 | 第42-46页 |
·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·加快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| 第44-46页 |
结束语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