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·关于银行业顺周期效应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关于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| 第13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·结构安排 | 第13页 |
·创新与不足 | 第13-15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·不足之处 | 第14-15页 |
1 银行业顺周期效应的形成机制 | 第15-18页 |
·银行信贷活动的顺周期性 | 第15页 |
·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性 | 第15页 |
·资本充足监管的顺周期性 | 第15-16页 |
·分子项银行资本金的顺周期性 | 第16页 |
·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的顺周期性 | 第16页 |
·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 | 第16-17页 |
·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 | 第17-18页 |
2 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 | 第18-24页 |
·逆周期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·金融脆弱性理论 | 第18页 |
·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9页 |
·逆周期工具——资本监管 | 第19-23页 |
·逆周期缓释机制 | 第20-21页 |
·新的资本监管指标和方法的引入 | 第21-23页 |
·逆周期工具——改进内部评级方法 | 第23页 |
·逆周期工具——会计准则 | 第23-24页 |
3 我国实施逆周期监管的现状及评价 | 第24-32页 |
·国际上关于逆周期监管的进展 | 第24-26页 |
·我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的现状 | 第26-29页 |
·《资本办法》出台前我国银监会的逆周期监管实践 | 第26-28页 |
·《资本办法》出台后我国的逆周期监管实践 | 第28-29页 |
·我国银行业逆周期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·多种逆周期监管工具之间如何协调 | 第29-30页 |
·部分逆周期机制设置尚不完善 | 第30页 |
·杠杆率指标本身存在缺陷 | 第30-32页 |
4 完善我国实施逆周期监管的政策建议 | 第32-36页 |
·增强宏观审慎意识,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结合 | 第32页 |
·积极研究开发逆周期政策工具,建立健全逆周期监管政策框架 | 第32-33页 |
·落实和完善逆周期资本计提和释放制度 | 第33页 |
·防止杠杆率指标的反向激励问题 | 第33页 |
·结合我国国情,适时适度加强逆周期监管 | 第33-34页 |
·施行差异化监管,信贷政策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配合 | 第34-35页 |
·加强数据库建设和风险计量技术提升 | 第35页 |
·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、评估、预警和防范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