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比较视角的洪江古商城旅游开发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宏观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微观背景 | 第10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·实践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评述 | 第13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7-20页 |
·比较研究法 | 第17页 |
·古镇保护开发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18页 |
·旅游规划与开发相关理论 | 第18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古镇开发一般模式 | 第20-24页 |
·政府主导模式 | 第20-21页 |
·典型案例丽江古城 | 第20页 |
·政府主导模式的适用范围 | 第20-21页 |
·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| 第21页 |
·政企合作开发模式 | 第21-22页 |
·典型案例--南浔古镇 | 第21-22页 |
·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的适用范围 | 第22页 |
·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| 第22页 |
·经营权出让模式 | 第22-24页 |
·典型案例——凤凰古城 | 第23页 |
·经营权出让模式的适用范围 | 第23页 |
·经营权出让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洪江古商城概况及比较对象的选择 | 第24-29页 |
·洪江区概况 | 第24页 |
·洪江古商城的形成溯源 | 第24-25页 |
·古商城的历史背景 | 第24-25页 |
·古商城形成的过程 | 第25页 |
·洪江古商城的建筑风貌 | 第25-26页 |
·古商城的空间分布 | 第25页 |
·古商城的建筑形式 | 第25-26页 |
·洪江古商城的保存现状 | 第26页 |
·古商城的现状规模 | 第26页 |
·古商城的保护情况 | 第26页 |
·洪江区旅游开发现状 | 第26-27页 |
·比较对象的选择 | 第27-29页 |
第五章 洪江古商城与凤凰古城的比较分析 | 第29-35页 |
·洪江古商城与凤凰古城的相似之处 | 第29-31页 |
·两地资源类别相似 | 第29页 |
·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相似 | 第29-30页 |
·都面临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| 第30页 |
·两地旅游业发展有相似的历史任务 | 第30-31页 |
·地理位置相近 | 第31页 |
·洪江古商城与凤凰古城的不同之处 | 第31-35页 |
·资源内容的差异 | 第31页 |
·市场定位的差异 | 第31-32页 |
·政府政策差异 | 第32页 |
·旅游发展水平差异 | 第32-33页 |
·知名度差异 | 第33页 |
·开发和经营模式的差异 | 第33-35页 |
第六章 基于比较分析的洪江古商城开发策略 | 第35-44页 |
·凤凰古城资源保护的借鉴 | 第35-37页 |
·凤凰古城在资源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| 第35-36页 |
·洪江古商城资源保护策略 | 第36-37页 |
·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模式的借鉴 | 第37-38页 |
·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的成功经验 | 第37页 |
·洪江古商城经营模式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·凤凰古城政府管理缺位的规避 | 第38-39页 |
·洪江古城开发中的创新举措 | 第39-44页 |
结束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-5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