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 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 
| 引言 | 第8-11页 | 
| 第1章 陕甘宁边区青年团体的兴起及概况 | 第11-20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兴起的历史背景 | 第11-13页 | 
| ·抗战的发展需要青年团体的支持和配合 | 第11-12页 | 
| ·各地奔赴边区的青年需要边区青年团体的组织和领导 | 第12页 | 
| ·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对建立青年团体的有力支持 | 第12-13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的概况 | 第13-17页 | 
| ·青年团改造而成的西北青年救国会 | 第13-16页 | 
| ·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联合会 | 第16-17页 | 
| ·陕甘宁边区学生救国联合会 | 第17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的特点 | 第17-20页 | 
| ·广泛性 | 第17-18页 | 
| ·多样性 | 第18页 | 
| ·先导性 | 第18-20页 | 
| 第2章 陕甘宁边区青年团体的主要活动内容 | 第20-28页 | 
| ·训练边区青年,培养青年干部 | 第20-21页 | 
| ·创办安吴青训班,建立培养青年干部的阵地 | 第20-21页 | 
| ·组织实习团和工作团,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干部 | 第21页 | 
| ·动员青年参战、抗战 | 第21-22页 | 
| ·动员边区青年参军,支援抗战 | 第21-22页 | 
| ·建立青年武装组织,保卫边区 | 第22页 | 
| ·协助边区政府开展各项运动 | 第22-26页 | 
| ·大力推进文化教育,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水平 | 第22-25页 | 
| ·做好拥军优属工作,确保前线战士安心作战 | 第25-26页 | 
| ·积极参政,投入宪政运动 | 第26页 | 
| ·积极参与经济建设,促进边区经济发展 | 第26-28页 | 
| 第3章 陕甘宁边区青年团体的历史评价 | 第28-38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维护边区青年利益所取得的成效 | 第28-30页 | 
| ·提升了边区青年的政治地位 | 第28-29页 | 
| ·提高了边区青年的文化素养 | 第29页 | 
| ·更新了边区青年的思想观念 | 第29-30页 | 
| ·改善了边区青年的经济生活 | 第30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3页 | 
| ·片面强调青年团体的独立性,脱离党的中心任务 | 第30-31页 | 
| ·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“左”的错误 | 第31-32页 | 
| ·青年组织的涣散与青年工作的自流 | 第32-33页 | 
| ·边区青年团体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工作的历史启示 | 第33-38页 | 
| ·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对青年团体的正确领导 | 第33-34页 | 
| ·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和指导青年团体 | 第34-35页 | 
| ·必须坚持青年运动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| 第35-36页 | 
| ·必须加强青年团体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| 第36-38页 | 
| 结语 | 第38-39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 
| 致谢 | 第41-42页 | 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