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1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9-10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| ·现代农业 | 第14-15页 |
| ·现代农业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| ·现代农业的特征 | 第15页 |
| 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| 第15-17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17-19页 |
| ·古典经济服务理论 | 第17页 |
| ·服务价值论 | 第17-18页 |
| ·“第三次产业”与“服务业”论 | 第18-19页 |
| 第3章 发达国家农业服务社会化模式 | 第19-25页 |
| ·“政府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19-21页 |
| ·政府提供科技服务 | 第19页 |
| ·政府提供资金融通支持服务 | 第19-20页 |
| ·政府提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 | 第20页 |
| ·为农户提供产前供应和产后销售服务 | 第20-21页 |
| ·“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1-22页 |
| ·有较高的农业专业化 | 第21-22页 |
| ·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运作 | 第22页 |
| ·“合作社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2-25页 |
| ·美国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服务模式 | 第22-23页 |
| ·日本的“合作社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3-25页 |
| 第4章 目前我国农业服务社会化模式类型 | 第25-30页 |
| ·“政府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5-26页 |
| ·“政府+农户”服务模式的表现形式 | 第25-26页 |
| ·“政府+农户”服务模式的弊端 | 第26页 |
| ·“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6-27页 |
| ·“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几种表现形式 | 第26-27页 |
| ·“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的弊端 | 第27页 |
| ·“合作经济组织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7-29页 |
| ·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29-30页 |
| 第5章 中外农业服务社会化模式比较 | 第30-36页 |
| ·相似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| ·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发展的重要条件 | 第30页 |
| ·合作经济组织是未来农业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| 第30-31页 |
| ·科技服务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| 第31页 |
| ·差异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农业一体化服务方面的差异 | 第31页 |
| ·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方面的差异 | 第31-33页 |
| ·服务实体化方面的差异 | 第33页 |
| ·比较结果 | 第33-36页 |
| ·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形式多样且类型复杂 | 第33-34页 |
| ·投入的资金不多 | 第34页 |
| ·只重视产前产中服务,却忽视产后服务 | 第34页 |
| ·提供的服务与农户的需求相差很远 | 第34页 |
| ·农村保险与金融服务落后 | 第34-36页 |
| 第6章 新阶段我国适合的农业服务社会化模式选择 | 第36-48页 |
| ·“农民参股式股份合作制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36-40页 |
| ·构建背景 | 第36-37页 |
| ·运作机理 | 第37-38页 |
| ·优势分析 | 第38页 |
| ·应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 | 第38页 |
| ·对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“公司+农户”服务模式的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“农民自办合作经济企业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40-42页 |
| ·构建背景 | 第40页 |
| ·运作机理 | 第40-41页 |
| ·优势分析 | 第41页 |
| ·应注意的问题 | 第41页 |
| ·东阳农民俱乐部“农民自办合作经济企业+农户”服务模式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“社区集体企业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42-44页 |
| ·构建背景 | 第42-43页 |
| ·运作机理 | 第43页 |
| ·优势分析 | 第43页 |
| ·南街村“社区集体企业+农户”服务模式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“农民主导型农工商综合企业+农户”服务模式 | 第44-48页 |
| ·运作机理 | 第44-45页 |
| ·优势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农工商综合企业“温氏模式”服务模式的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·展望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