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--液压传动论文--液压元件论文--液压马达、液压缸和泵论文

渐开线水液压内啮合齿轮泵研究

致谢第1-7页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2页
目录第12-16页
第1章 绪论第16-42页
 摘要第16页
   ·概述第16-19页
   ·课题来源、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课题来源第19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第20-37页
     ·现代水液压泵技术第20-22页
     ·内啮合齿轮泵技术第22-27页
     ·内啮合齿轮泵基础研究第27-36页
     ·文献总结第36-37页
   ·关键问题第37-38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38-3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9-42页
第2章 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参数化模型第42-59页
 摘要第42页
   ·引言第42-43页
   ·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第43-45页
   ·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齿廓参数化数学建模第45-48页
     ·二次展成法第45页
     ·齿条刀具数学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外齿轮数学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内齿轮数学模型第47-48页
   ·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图形化建模第48-50页
   ·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啮合轨迹第50-51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避免根切的极限条件第51-58页
     ·外齿轮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内齿轮第53-5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3章 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流体输运特性第59-70页
 摘要第59页
   ·引言第59页
   ·参数化瞬时流量公式第59-61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流体输运特性考核指标第61-63页
     ·排量第61-62页
     ·单位面积排量第62页
     ·流量脉动系数第62-63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设计参数对流体输运特性的影响第63-68页
     ·模数第63-65页
     ·变位系数第65页
     ·齿数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压力角第66-67页
     ·过渡圆角半径第67-6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8-70页
第4章 渐开线内啮合齿轮副困油特性第70-85页
 摘要第70页
   ·引言第70-71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运动特性对困油特性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困油特性的图形化求解方法第72-75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设计参数对困油特性的影响第75-81页
     ·模数第75-76页
     ·变位系数第76-77页
     ·齿数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压力角第78-80页
     ·过渡圆角半径第80-81页
   ·与传统内啮合齿轮副困油面积对比第81-82页
   ·困油消除结构设计方法第82-8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3-85页
第5章 承受周期变负载的水润滑静压支承设计第85-110页
 摘要第85页
   ·引言第85-86页
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不平衡径向力图形化精确求解第86-99页
  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压力腔包络角第86-92页
  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液压径向力第92-96页
     ·内啮合齿轮副啮合径向力第96-97页
     ·不平衡径向力的合成第97-99页
   ·水润滑静压支承结构设计第99-108页
     ·水润滑静压支承结构选取及特性第99-103页
     ·齿轮轴静压支承结构参数设计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·内齿轮壳体静压支承结构参数设计第106-10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8-110页
第6章 高压水润滑间隙自动补偿控制第110-132页
 摘要第110页
   ·引言第110-111页
   ·轴向间隙自动补偿控制第111-121页
     ·浮动侧板间隙补偿控制原理第111-112页
     ·浮动侧板反推力状态分析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·浮动侧板背压腔结构设计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·浮动侧板结构有限元分析第118-121页
   ·径向间隙自动补偿控制第121-127页
     ·月牙块间隙补偿控制原理第121-123页
     ·月牙块结构有限元分析第123-127页
   ·间隙自动补偿过程中的泄漏分析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·轴向间隙泄漏第127-129页
     ·径向间隙泄漏第129-13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31-132页
第7章 关键零部件加工工艺及样机性能试验第132-146页
 摘要第132页
   ·引言第132页
   ·泵的主要技术指标第132-133页
   ·关键零部件加工工艺第133-136页
     ·齿轮材料选择及加工第133-135页
     ·其他关键零部件材料选择及加工第135-136页
   ·样机试验研究第136-144页
     ·试验系统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·性能试验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·失效分析第141-1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44-146页
第8章 总结与展望第146-150页
   ·论文总结第146-148页
   ·工作展望第148-150页
参考文献第150-156页
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56-157页

论文共1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茶树萜类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
下一篇:制造云服务按需供应模式、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