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逻辑的特殊性--20世纪中叶以来中外逻辑比较研究的一个侧面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引言 | 第9-11页 |
| 一 逻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| 第11-13页 |
| (一) 中外逻辑的普遍性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中国逻辑的特殊性 | 第12-13页 |
| 二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逻辑特殊性研究的成果 | 第13-23页 |
| (一) 关于《墨经》中“名”的理论 | 第13-14页 |
| (二) 关于《墨经》中“辞”的理论 | 第14-15页 |
| (三) 关于《墨经》中“说”的理论 | 第15-17页 |
| (四) 中国古代的推类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(五) 中国逻辑中的“三物”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(六) 关于“辩”的理论 | 第21-23页 |
| 三 中国逻辑特殊性的具体表现特征 | 第23-29页 |
| (一) 中国古代逻辑始终与政治伦理学说相联系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中国古代逻辑具有重内容、轻形式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中国古代逻辑是以名辩为中心的名辩逻辑 | 第25页 |
| (四) 中国古代逻辑以譬喻推理为基本推理形态 | 第25-26页 |
| (五) 中国古代逻辑包含有辩证思维的内容 | 第26-29页 |
| 四 中国逻辑特殊性的成因 | 第29-37页 |
| (一) 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科学背景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(三) 文化传统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(四) 语言习惯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(五) 思维方式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五 探讨中国逻辑特殊性的意义 | 第37-39页 |
| 结语 | 第39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后记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