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一、 导论 | 第8-14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二、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| 第14-21页 |
(一) 农村社区相关理论 | 第14-17页 |
1、 社区及其构成要素 | 第14-15页 |
2、 农村社区及其特征 | 第15-16页 |
3、 新型农村社区及其特征 | 第16页 |
4、 社区管理、农村社区管理、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(二) 治理理论 | 第17-21页 |
1、 治理理论的来源 | 第17-18页 |
2、 治理理论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3、 治理与统治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4、 治理模式与治理方式 | 第20-21页 |
三、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基础、特点和目标 | 第21-26页 |
(一)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基础 | 第21-22页 |
1、 国家的农村发展政策 | 第21页 |
2、 地理位置 | 第21页 |
3、 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1-22页 |
4、 人口状况 | 第22页 |
(二)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1、 政府主导,多方参与 | 第22页 |
2、 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| 第22-23页 |
3、 建立“多村—社区”的空间模式 | 第23页 |
4、 农民并没有大规模上楼 | 第23页 |
(三)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目标 | 第23-26页 |
1、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| 第23-24页 |
2、 建立服务性政府,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| 第24页 |
3、 保障农民利益,服务农民生活 | 第24-25页 |
4、 建立新型农村社区 | 第25页 |
5、 缩小城乡差距,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| 第25页 |
6、 探寻适合本地的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| 第25-26页 |
四、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方式的创新 | 第26-35页 |
(一) 新型农村社区建立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6-29页 |
1、 沟通渠道不畅 | 第26-27页 |
2、 政府服务效率低 | 第27页 |
3、 农民参与性差 | 第27-28页 |
4、 缺乏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 | 第28页 |
5、 土地、劳动力、资金等不能合理的利用和分配 | 第28页 |
6、 公共服务水平低 | 第28-29页 |
7、 信息资源缺乏 | 第29页 |
(二) 目前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状况与治理创新措施 | 第29-35页 |
1、 目前诸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情况 | 第29-30页 |
2、 诸城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创新措施 | 第30-35页 |
五、 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创新治理方式的经验总结 | 第35-40页 |
(一) 因地制宜,合理规划社区 | 第35-36页 |
(二) 转变政府职能,改进干部作风 | 第36页 |
1、 提高农村干部的自身素质 | 第36页 |
2、 加强监督 | 第36页 |
(三) 政府主导,从管理到治理 | 第36-37页 |
1、规划社区设置,宣传社区建设 | 第36-37页 |
2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力支持 | 第37页 |
3、引导其它社会力量投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| 第37页 |
(四)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| 第37-38页 |
1、培养农民的主体性 | 第37-38页 |
2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| 第38页 |
3、加强对农民科技技能的培训 | 第38页 |
(五) 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参与 | 第38-39页 |
(六) 借鉴国际和其它地区经验 | 第39页 |
(七) 社区化建设的进程应循序渐进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4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